白酒產業是一個講究品牌歷史底蘊的行業,盡管目前三大主流香型(濃香、醬香、清香)百花齊放,但在市場上占主導規模的依然是濃香陣營,這個陣營也云集了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古井等全國知名品牌,各自也有鮮明的品牌訴求,例如白酒大王、例如綿柔、例如年份原漿,但,提到濃香鼻祖,我只能想到瀘州老窖。為什么?
1、因為濃香之前應該叫“瀘香”
建國之初,百業待興,為鼓勵傳統工業發展,1952年由中國專賣事業總公司主辦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于北京舉行,誕生了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白酒——瀘州老窖、茅臺、西鳳酒、汾酒。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確立了中國白酒的香型代表酒,分別是:
以瀘州老窖特曲酒為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被譽為“瀘型酒”;
以山西汾酒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汾型酒”;
以貴州茅臺酒為醬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譽為“茅型酒”;
以桂林三花酒為米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以陜西西鳳酒為其他香型的代表。
因“濃、清、醬、米”四大香型白酒的發酵容器、制曲工藝、釀酒工藝都各自獨立、酒體特色分明,因此,被確立為中國白酒的四大基本香型。
而在1957年國家組織專家對“瀘香型”典型代表瀘州老窖釀造技藝進行查定、總結(注:繼瀘州老窖之后,國家接著查定、總結了茅臺、汾酒、西鳳酒的釀造技藝),并于1959年出版了新中國第一本釀酒教科書《瀘州老窖大曲酒》,規范了全國瀘香型(濃香型)白酒的生產工藝。
這次技藝查定起到了兩個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奠定了瀘州老窖在中國酒界、學術界的崇高地位,后來的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人士把瀘州老窖譽為“濃香鼻祖,酒中泰斗”。酒界泰斗周恒剛先生親筆題寫了“濃香正宗”贈予瀘州老窖;
另一方面,瀘州老窖也肩負了發展濃香型白酒的責任,從新中國建立至今,瀘州老窖在推動我國濃香型白酒的發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無私的貢獻。
2、因為蟬聯五屆“名酒”的濃香白酒,只此一家
從1952年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到1989年的第五屆評酒會,瀘州老窖五次蟬聯,可謂硬實力的象征!
1.1952年首屆中國名酒評選
2.1963年國家輕工業部頒發的第二屆“中國名酒”金質獎章
3.1979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名酒”稱號
4.1984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名酒”金獎
5.1989年榮獲第五屆“中國名酒”金獎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更關鍵在于瀘州老窖對于濃香型白酒技術在全行業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1950年代,瀘州老窖釀酒技師張福成、趙子成、李友澄通過精確掌握“溫、糧、水、曲、酸、糠、糟”量比關系的先進操作經驗,總結形成的技術措施,在全國白酒行業推廣應用;
2、1960年代~1980年代期間,瀘州老窖研究形成的“人工培養窖泥”、“加速新窖老熟”、“成品酒勾調”等先進技術和理論,毫無保留地在全國白酒廠推廣。先后有四川、陜西、云南、河南、安徽、湖北、遼寧、江蘇、廣西、甘肅等省酒廠到瀘州老窖學習,由瀘州老窖技術人員培訓、技術指導、支援的規模較大的酒廠達數百家,其中數十家先后獲得部優或者國優產品,促進了中國白酒的科技進步,推動了瀘(濃香)型大曲酒業的發展。
3、上世紀60年代以來,瀘州老窖響應國務院“提高名酒質量”的號召,在全國開辦釀酒科技技術培訓班27期,為四川、河南、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貴州、江蘇、上海、安徽等全國20多個省市的酒廠培養了數千名釀酒技工、勾調人員和核心技術骨干。
4、1988年瀘州老窖在全國成立了第一所專門的釀酒技工學校,在全國培訓了8000多名釀酒科技人才,學成后有相當建樹的釀酒工程師已達5000多人,如今分布于全國各大酒企。
同時,包括《瀘州老窖大曲酒操作法》、《濃香型白酒生產工藝》、《制曲工藝與質量》、《白酒勾兌調味技術》、《濃香型白酒化驗方法》、《釀酒微生物的培育與利用》、《瀘型酒技藝大全》等濃香型白酒技術成為指導濃香型白酒釀造的范本,作為中國商業聯合會白酒技術協助組組長單位,瀘州老窖又被譽為“酒類技術的黃埔軍校”。
3、因為首創特曲品類,開宗立派
這里必須要提到的一個產品就是瀘州老窖特曲,特別是其經典大單品的老字號特曲,戰略目標是成長為100億的大單品,成為200-300元價位段的品類之王。瀘州老窖·特曲定位“濃香正宗”的底氣在于三點:
在瀘州老窖特曲之前,中國沒有特曲;
瀘州老窖特曲開宗立派后,方有了技藝傳承;
雖然目前市場上特曲種類繁多,但瀘州老窖特曲奠定了濃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