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北泗陽、宿豫、泗洪三縣交界處的泗陽洋河鎮,早在漢朝便已是釀酒勝地,該地釀制的洋河大曲始興于隋唐,隆盛于明清,尚可考證的歷史已有四百多年,有關洋河大曲的古詩及典故不勝枚舉。有清朝乾隆帝御筆“洋河大曲,酒味香醇,真佳酒也”。有著名作家曹雪芹的“清風明月酒一船”的謳歌。有開國總理周恩來的飲后評價:“酒!還是洋河的好啊!”有民間流傳的“酒氣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糠落地,游魚得味成龍”的口碑等等。
今時今日的洋河酒廠誕生可認定1949年7 月淮海貿易公司三分公司洋河槽坊的成立,并于1951 年 9 月更名為蘇北行署專賣事業公司洋酒廠,1953 年 4 月更名為地方國營洋河酒廠,1986 年 8 月地方國營洋河酒廠更名為江蘇洋河酒廠。在1997 年 5 月,江蘇洋河酒廠改制,更名為江蘇省洋河集團有限公司,于2002 年 12 月 27 日設立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
在洋河酒廠發展的這幾十年間,洋河酒也經歷了不斷地變化。從商標上來看,洋河大曲主要使用“羊禾”、“洋河”、“敦煌”牌。其中,“羊禾”商標自 1953 年國營洋河酒廠成立時開始使用至 1985 年,其圖案為一只白山羊,周圍是兩支稻穗,象征著“吉祥如意,人壽年豐”;“洋河”牌商標則是“羊禾”圖案再加注“洋河”二字,此商標自 1985 年開始沿用至今;“敦煌牌“圖案為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仙女,自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使用至今。洋河酒在包裝上最經典的瓶型是以古代仕女之形體,優雅婉柔,儀態萬千,故稱“美人”瓶。美人瓶洋河大曲在 20 世紀 80 ~ 90 年代一直是洋河酒的主流瓶型。除了美人瓶型,青瓷藝術瓶、玻璃瓶也是洋河大曲采用的瓶型。
洋河大曲酒液無色透明,酒香醇和,味凈尤為突出。醇香濃郁,余味爽凈,回味悠長,是濃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有“色、香、鮮、濃、醇”的獨特風格,以其“入口甜、落口綿、酒性軟、尾爽凈、回味香、辛辣”的特點,聞名中外。“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洋河酒以優質高粱為原料,以小麥、大麥、豌豆制成的高溫火曲為發酵劑,輔以聞名遐邇的美人泉水精釀而成。其獨特的傳統工藝為:用陳年老窖發酵 60 天,面醅部分所蒸餾之酒,因質差另作處理;用作填充料的谷殼,也要充分進行清蒸;蒸酒要掐頭去尾,中流酒也需經鑒定、驗質、貯存、勾兌后再行包裝。
1979年,改革開放的第二年,第三屆國家白酒評比開始,洋河大曲以“甜、綿、軟、凈、香”的獨特風格,一躍而成為國家八大名酒,55度洋河大曲榮獲“中國名酒”稱號。在1984年、1989年第四屆、第五屆全國白酒評比中,洋河大曲蟬聯了國家名酒三連冠,55度、48度、38度、洋河大曲榮獲國家質量獎三塊金牌,28度洋河大曲榮獲國家質量獎銀牌。2003年9月,洋河人厚積薄發,研制開發其高端系列酒——洋河藍色經典。全國酒市場迅速掀起“藍色風暴”,“男人的情懷”給白酒市場帶來了一股強勁的創新之風。
三角紅標洋河大曲,非常罕見的一款酒。查找了一些資料,此酒生產年份大概在60年代初期,采用美人瓶身玻璃瓶。在拍賣行的價格大概在12萬~18萬。
60~70年代洋河大曲,現在市場已非常罕見。第一瓶為在“最高指示”洋河大曲,與雙溝的“最高指示”雙溝大曲有異曲同工之處。第二瓶為敦煌飛天標洋河大曲。第三瓶為南京長江大橋標洋河大曲。三瓶酒酒精度數均為60°,容量為500ml,壓蓋玻璃瓶。
南京長江大橋牌洋河大曲,為木塞玻璃瓶包裝,配圖來自拍賣行,第一次見此標的長江大橋標,年份應該會比壓蓋玻璃瓶包裝稍早期。
第一瓶,第三瓶為敦煌牌洋河大曲,藍標的年份比紅標要先面世,兩款酒最大突出點除了酒標的顏色不同外,在標的“洋河大曲”四字的上方,藍標標記為“江蘇名酒”,而紅標標記為“中國名酒”。
第二瓶、第四瓶為洋河大曲系列酒,商標的顏色及特征與同時期的洋河大曲基本一致,只不過紅標洋河敦煌大曲(第四瓶)采用的是塑蓋玻璃瓶包裝,前面三款均為壓蓋玻璃瓶。
美人瓶洋河大曲為洋河大曲包裝設計最經典的一款酒,線條優美,藍色魅影,美人身姿,拍賣市場較為常見。這款美人瓶從7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生產,有“上海標”、“江蘇標”以及“酒廠標”,區分在于酒標下方的字體部分。
雙耳青瓷瓶洋河大曲造型古樸,典雅,在酒類收藏市場上不多見,最左及最右的雙耳青瓷瓶洋河大曲亦被藏家稱之為“林體標青瓷瓶洋河大曲”,緣由為“草圣”林散題寫的洋河酒標,也是青瓷瓶洋河大曲面世最早的一款。中間的從小到大的雙耳青瓷洋河大曲為“劉標體青瓷瓶洋河大曲”,洋河酒標由劉海粟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