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貴州仁懷當地生產的茅臺酒一直用油紙扎塞在瓶口里邊,外再用水泡軟后的豬尿泡皮扎口,然后再用封蓋紙封口,封口紙中間印有深藍色由左半圓形麥穗和右半圓形齒輪組成的正圓形,中間為“貴州”二字的篆書,是隨圓形而變形的藝術字體。

豬尿泡皮水分干燥后自然收縮就封緊了瓶口,豬尿泡不夠改用豬小腸。為滿足需要,茅臺酒廠致函習水、遵義、桐梓、金沙、赤水等縣市的食品公司。收藏豬小腸和豬尿泡。
此時使用的軟木塞,由廣州進出口公司從國外購進。使用前木塞要先用水浸泡后煮沸,再小火煮4小時,取出放入木桶,清水浸泡15天,每天換水一次,至水不染色為準,取出曬干備用。包裝時,瓶洗凈裝上酒,把木塞按入與瓶口齊,豬尿泡用熱水洗凈,再用堿水浸洗,趁濕包著瓶口,用青麻絲扎緊,放置幾天,尿泡收縮后再貼商標裝入木箱。
1959年以后,內銷五星茅臺酒仍然是扎豬尿泡,外銷茅臺酒改進為軟木塞子套玻璃紙,外套膠套,然后貼商標,包上皮紙。1968年之后改為塑料內塞代替軟木塞。
1968年,茅臺酒包裝由木塞封口逐步改為塑料內外蓋封口。

1973年起,使用塑料紙內塞和螺旋外蓋,塑料外蓋有圓形和多角形。茅臺酒內外蓋一直由遵義生產,后改為仁懷第二中學生產。塑料膠套先由北京生產,后由四川瀘州生產。
1979年,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致函茅臺酒廠,提出關于酒瓶蓋難開和塑料瓶蓋外國人認為檔次低和有化學作用等問題,應盡早研究使用鋁蓋。
1983年12月,貴州省糧油進出口公司下文通知:同意從1984年1月起,茅臺酒外銷包裝瓶蓋全部采用扭斷式防盜鋁蓋,取消原來的絲帶和小標簽。1985年,外銷飛天茅臺全部改為鋁制防盜式扭斷蓋。到1987年1月,茅臺酒內外銷酒包裝由過去的塑料蓋全部正式改用為鋁制防盜扭斷蓋。

1996年8月,“飛天牌”、“五星牌”茅臺酒引進的意大利防盜式扭斷蓋正式投入使用。
1998年11月,茅臺酒廠首次使用珠海龍獅瓶蓋廠生產的無害塑料瓶蓋,1999年5月,正式大量啟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