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國人重新興起飲普洱茶史頁,真好像就在昨天,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香港同胞回鄉探親、投資的活躍,珠三角人從香港人那里學會了飲普洱茶,后來加上臺灣同胞來大陸投資設廠,交往密集,帶來了更多普洱茶文化與氛圍。很多珠三角人愛上了普洱茶飲,普洱茶消費迅速增加,大量普洱茶源源不斷流入珠三角市場,在普洱茶越陳越香,越舊越值錢的思潮影響下,以廣州芳村為核心的茶人、茶商開始了儲存普洱茶,普洱茶儲存倉庫"廣州倉”(泛指廣東地區儲存包括普洱茶等后發酵茶的茶倉,習慣叫“廣州倉”。它與“昆明倉”、“北京倉”,代表中國幾種不同氣候地域特色的存茶倉庫)出現了。
“廣州倉”傳承于“香港倉”(港倉),但有別于“港倉”。“港倉”有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和年代特征,上世紀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國產的普洱茶主要出口到香港等華人地區,港人十分喜愛普洱茶,邊飲邊藏,但香港人多地少倉租貴,當時普洱便宜,儲存并不太講究,加上天氣高溫高濕,海風猛,咸潮氣常襲,普洱茶儲存偏濕,常帶有不干爽的濕氣味。
記得2007年筆者去香港拜訪一位普洱茶藏家,他正在攤晾勐海茶廠的“九七水藍印”,他說這叫醒倉,陳年普洱茶在倉庫取出,攤晾好放入紫砂缸,少的十天八天,多的兩三個月進行醒倉,然后沖泡品飲才“正”。筆者跟他買了餅“九七水藍印”(當時每餅800元,現在已經幾萬元一餅了,這是題外話),回來間斷飲了兩三年,滋味濃郁、陳香醇厚,總覺不錯,只是稍濕的痕跡始終還在,這或許就是“港倉”的特色。
“廣州倉”崇尚自然干倉模式,即離地、離墻、陰暗、通風、無異味、集中存放,不干預溫度、濕度,定期翻倉等。現在很多芳村的大藏家還是采用這種方式長期陳放普洱茶,因為他們覺得:普洱茶陳化一直沒有什么標準,讓其自然變化最好;二來珠三角少了香港那種高濕咸潮氣影響,放得更“干倉”。
筆者的茶倉(超過十年)在二樓以上,原來也是釆用這種自然干倉模式存放普洱茶,自覺效果不錯,很多茶品已流回芳村等市場,茶商反映存放干凈、轉化良好(有點自吹自擂,但筆者也深知近幾年,我們的消費者品飲水平高了,辯識水平高了,保存不當的茶別想再流通于珠三角那樣的成熟市場,存放干倉與否,價值相差甚大),近兩年開始配備了抽濕機,以防梅雨等極端潮濕天氣的風險。
近十年,珠三角地區出現了更大規模、更高規格、更完善設施的普洱茶倉庫,占地面積幾千至幾萬平方米,倉庫面積小則幾千,多則幾萬平方米,存茶量數百噸至萬噸級。但他們還是強調生態自然倉模式,即是自然倉基本要素上,在倉內加裝石灰槽裝上干石灰,擺上適量木炭籮,通風管道,進出窗的無塵、無菌管理,貨品進出或存倉中生化檢測,建立倉庫各項數據監控檔案等,讓普洱等后發酵茶在生態茶倉中自然陳化。著力打造茶倉存茶、交易品飲、鑒定檢測、金融服務、茶文化傳播的茶倉品牌。
2000年后國內普洱茶消費龐大,普洱茶的交易中心與儲存中心已移到廣東地區,“廣州倉”的茶葉倉儲量,據不完全統計有近一百萬噸,倉儲茶葉資產保守估算已達2000億元,這個體量與“港倉”比較已有極大變化。
現在還有一部分人,特別是不熟悉廣東的朋友,一提“廣州倉”的茶,就與濕倉壞茶聯在一起,甚至把“廣州倉”等同濕倉,這是極大的誤解。在這十多年來有些不法茶商,本身沒有陳茶(陳茶稀缺且成本貴),又要找快錢,利用很多人不太懂普洱茶,做濕做舊普洱茶,并稱來源是香港或廣東的陳茶,讓人體驗很差,壞印象先入為主,前幾年筆者去云南旅游,陪朋友在大理、麗江逛街買普洱,什么文革磚、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普洱茶便宜得要命,假劣得離譜,假冒偽劣茶品成街成市,都說來自廣東,這也難怪我們的消費者有這不良印象,其實他們或者是未飲過正宗“廣州倉”的普洱茶而已。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昆明倉”“北京倉”不同地域的茶倉庫,筆者也多次品飲體驗過各地茶倉茶品(有的在昆明茶倉存放超過十年),各地茶品當然有其獨特的優點,香氣純正高揚,外觀干凈如新等等,但也難掩轉化慢與欠稠潤等的不足。普洱茶出在云南,藏在廣東,“廣州倉”有著眾多后發酵茶陳化的天然優勢,與交易大市場,消費品飲者聯系緊密,有較好的茶文化環境與較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正快步邁向不斷發展壯大與不斷完善之中。
相信“廣州倉”會成為國家復興茶產業的寶庫,會成為國人大健康產業的寶藏。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