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茶葉業界流傳一種說法,普洱茶的倉儲極限年份只有10年(一說20年),超過這個倉儲年份的茶品品飲價值便會衰減甚至消失。支持此說者既有其它茶類從業者,也有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可真相真的如此么?
這種給普洱茶加上所謂“賞味期限”的做法,不過是缺乏專業知識與經驗的臆想。從科學角度出發任何事物都會經歷一個從產生、發展到衰亡的過程,茶葉亦不例外。當茶葉存儲到一定時限之時,其中所含有的一些有益物質應該會降解乃至消失,因此茶葉一定有其保存期限,天長地久有時盡,普洱茶存放一定有“絕期”。關鍵在于這個“絕期”的長短,這才是具有實際意義的。
現今存世的普洱老茶,不論是七子餅茶、印級茶抑或號級茶,都有不少佳品至今仍有相當的品飲價值。僅以事實證據便可將其證偽。當品飲者沉醉于陳年老茶的曼妙感受時,用所謂的“科學理論”宣布這款茶品已經沒有品飲價值,品飲者的感受難道能是幻覺乃至“癔癥”?這種與事實截然不符的“科學”僅僅只是托名科學,實質上不過是當年“人有多大膽”思潮的濫觴而已。
普洱茶的陳化,首先便要以優質原料為前提。劣質茶品絕不可能靠倉儲經年咸魚翻身。其次倉儲環境對于茶品轉化的影響至關重要,若在錯誤環境存放,茶品劣變甚至報廢都是有可能的,也就無所謂“賞味期限”了。因此劣質茶品或倉儲失當茶品的倉儲極限是沒有討論意義的。
普洱茶的品飲年份上限到底是多少?是十年、二十年抑或五十年?石昆牧老師對此曾進行過實際比對。以當下能夠接觸到的茶品而論,百年左右純干倉倉儲的大小樹混采的號級茶,仍然具有相當的品飲價值,在重手泡試茶時仍具有一定的苦澀度,可見其內含的活性物質仍有一定程度的留存。一些茶學方面的學者以綠茶的視角來厘定普洱茶的可飲用年限,無疑是以對于新鮮蔬果的評判標準來探討陳年白酒能否飲用的問題。有人曾以茶多酚含量多寡決定茶品質量優劣,那么顯然對其而言價格便宜質量不佳茶多酚含量高的夏茶才應是其最愛——歸謬法永遠是荒謬邏輯的死敵。
還有一種情況會造成對普洱茶倉儲年限的偏見,就是專業的缺失與信息的極度匱乏。因普洱茶行情在過去十多年間的不斷上漲,大量人工仿造假老茶也遍布坊間,假老茶的存世量遠超真老茶不知凡幾,且還在不斷增加。一些茶友在品飲了人為造假的假老茶并感受不佳之后,對所有的老茶產生了一概而論的錯誤見解,結論也就難免貽笑大方。這顯然是將李鬼的罪名強加在李逵身上。
由于普洱茶的興盛,特別是飲陳茶的習慣興起于近代,故而缺乏歷史上對于普洱老茶品飲價值評價的極限數據。以目前積累的經驗數據來看,制程正確的普洱茶,其品飲年限是超過人類平均壽命的。老茶未必一定是好茶,但以優質原料正確工藝制作的茶品,在正確的倉儲環境下,其品質在我們的預期壽命范圍內都會呈現上升趨勢。在討論普洱茶這種比我等都要長壽的“存在”時,應更多注意對茶品質量造成影響的其茶種、制程、倉儲等因素,這才是具有實際意義的話題范疇。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