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春產于四川省綿竹市,因綿竹在唐代屬劍南道,而唐代酒多以“春”名,故稱“劍南春”。早在唐代,據李肇《唐國史補》載,唐代開元至長慶年間,釀有“劍南之燒春”名酒,這是唯一被載入正史的四川名酒。與他同時代的詩人杜甫也曾寫下“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的詩句,證實了“劍南之燒春”甚高的名氣。與“劍南之燒春”解下不解之緣的,還有詩人李白曾于劍南“解貂贖酒”的典故,留下“士解金貂,價重洛陽”佳話。時至宋代,宋代釀有“蜜酒”,據《綿州志》載:“楊世昌,綿竹武都山道士,字子東,善作蜜酒,絕醇釅。東坡及得其方,作‘蜜酒歌’以遺之 。“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瓶不須撥。百錢一斗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蜜酒歌。
一千多年的“燒春”和“蜜酒”的風味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唐宋還并無蒸餾酒的技藝這是不爭的事實。把“燒春”和“蜜酒”看作是今時今日的“劍南春”酒的歷史源頭及酒文化的傳承,似乎會更為合適。
劍南春酒的前身綿竹大曲,創始于清朝康熙年間,陜西三元縣人朱煜見綿竹水好,開辦“朱天益酢坊”,運用陜西略陽釀制大曲酒的方法釀制當時的“綿竹大曲”。此后相繼有“楊、白、趙”三家大酒坊開業。到了清末,類似酒坊已經增加到18家;20世紀40年代初,更是增加到了38家酒坊、200多個老窖。1951年5月,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朱天益”、“積玉鑫”、“裕川通”、“天成祥”等老牌酒坊納入國營范圍,并整合成立了“四川綿竹縣地方國營酒廠”。1958年3月,酒廠從改變釀酒原料入手,進行科技攻關。釀酒用水取自城西的中國名泉——玉妃泉,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糧”為原料,采用老窖低溫發酵釀制新產品,“芳、洌、甘、醇”, 恰到好處,風味更為獨特完善。由蜀中詩人龐石帚起名“劍南春”,這就是今天聲譽卓著的中國名酒“劍南春”。
劍南春酒是四川的六朵金花之一,早在1963年便被評為四川名酒。1979年、1984年及1989年在全國第三,四,五屆評酒會上蟬聯國家質量金獎并獲得“中國名酒”稱號。在酒廠名方面,劍南春曾出現過“四川綿竹國營酒廠”、“四川國營綿竹酒廠”、“四川綿竹酒廠”,1984年酒廠名正式更名為“四川省綿竹劍南春酒廠”。
1958年,劍南春正式誕生,早期的劍南春包裝采用“綿竹”牌注冊商標、紅色酒標及圓形玻璃瓶,封口主要是木塞、塑蓋和壓蓋為主。70年代大概1974年,劍南春開始出口,出口瓶型通常為“蓮花”造型,出口商標除“綿竹牌”以外還有“長江大橋牌”,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負責出口。80年代前期出現方瓶塑蓋包裝、后期出現方瓶鋁蓋包裝。其中,1983年開始,“綿竹”商標改為“劍南春”商標;1987年開始出現內銷劍南春亦出現蓮花造型玻璃瓶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