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三寶之頭寶要數三花酒。桂林三花酒是中國米香型酒類的代表。
《中國酒典》中提到,在人類還未釀酒之前,漓江兩岸的猿猴便采摘花果釀出了“猿酒”。看來,漓江算是酒的發源地之一了。據桂林市志記載,桂林古代就有瑞露、桂花酒等名酒。其中瑞露還是宋代皇上喝的貢酒。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桂州三月三日》詩中這樣寫到:“始安繁華舊習俗,帳飲傾城沸江曲。”桂林在漢代也稱始安郡,詩中說的是三月三日人們踏青春游時,“帳飲傾城”的場面和習俗。宋代詩人呂源有詩句:“倚江景物似錢塘,況有萬物新醅香”,描述了漓江兩岸千家萬戶釀酒喝的盛況。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書中記載:“廣右無酒禁,諸處道旁率沽白酒,在靜江尤盛……行人以十四錢買一大白”。可見宋代白酒在桂林盛行。
桂林三花酒是經過三次蒸餾而成的白酒,民間叫三熬酒。這種酒在宋代很盛行。在歷代中原統治者的心目中,桂林屬于蠻荒之地,一些失寵或者獲罪的官員和文人被流放或貶謫到這里,這些人把中原文化帶到了桂林。無論是貶謫的官員還是文人,他們都離不開酒,借酒澆愁也好,把酒臨風也好,酒助靈感也好,都需要酒來相助,于是酒文化也就得以發揚。如宋代范成大曾在桂林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知靜江知府,寫下了珍貴文獻《桂海虞衡志》一書,其中就有專門的“志酒”篇章。范成大在桂林與酒結緣,寫下贊美桂林美酒的詩句:“把酒臨風瑞露傾,瓊漿何須謁云英。”那時,桂林釀酒的作坊就在漓江邊的象鼻山腳下。象鼻山的山洞就是天然酒窖。現在,這個山洞依然是山花酒的酒窖,走到洞邊,你就能聞到酒香。到了清末民初,桂林的釀酒作坊把三熬酒稱作三花酒。當時沒有測量計,酒師用酒花來測酒的度數。酒花是倒酒時的泡沫。酒花有大花、中花、細花之分,以細花為上乘。桂林三花酒是細花。又有人說,這種叫三花的酒,是因為它入壇、入瓶、入杯都堆花,所以叫三花酒。民國年間,桂林有大大小小的釀酒作坊80多家,釀造出來的酒從漓江水路銷往梧州、廣州、港澳和東南亞各地。抗戰時期,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就設在釀酒的作坊“萬祥糟坊”里。
1952年,桂林市人民政府集中了桂林的老字號作坊成立了桂林釀酒廠。釀酒工藝保持了傳統,以優質大米為原料,以桂林特有的香草制成酒曲,以漓江水釀造,蒸出的酒用陶缸密封,放到象鼻山的洞里窖藏。絕了!天下就這么一個漓江,漓江就這么一個象鼻山,而“大象”偏偏有兩個大“肚子”,漓江的水偏偏就這么一段釀酒的效果最佳。真是天賜良緣啊。先說這水。水是酒的“血液”,好水才能出好酒。宋代詩人章峴的《夜游漓江》詩中便有:“桄榔夜暗臨江浦,茉莉香來釀酒家”的詩句,反映了漓江兩岸人家釀酒的盛況。在民國期間,桂林最大的釀酒作坊“安泰源”便建在漓江東岸邊的九娘廟(又叫九龍廟,在今天解放橋的東端)。九娘廟下有一深潭,名為蘭花池,傳說蘭花池通龍宮,每當月圓之時,就會有蘭花從池中升起,整條漓江就回飄著蘭花的幽香。當然,這只是傳說故事,其實是蘭花池與桂林地下泉水相通,因此水質特別優良。安泰源正是用這里優良的水釀造了優質的三花酒。因此,當時“安泰源”老字號的桂林三花酒不僅遠銷港澳及東南亞,而且價格上也比其他作坊的酒高出一截。
1952年,桂林釀酒廠曾在廣西省技術部門的指導下沿漓江取樣,經反復化驗、檢測和比較,發現除了九娘廟之外,還有象鼻山這一段的漓江水質含有大量的有益礦物質,而且所含的微量成分非常適合釀酒,于是在此打了一口深井,抽取地下的清泉用來釀酒,難怪桂林的三花酒那么清冽甘醇,它有漓江的韻味。
詩人賀敬之在《桂林山水歌》詩中寫道“三花酒兌一滴漓江水,祖國啊我對你的愛情百年醉!”人們可以從詩人的浪漫情懷中感受到三花酒的魅力。再說這洞。象鼻山半枕陸地半臨漓江,巖洞內冬暖夏涼,濕度溫度恰到好處,是窖藏美酒的理想處所。酒的窖藏,實際上是制酒的再生產過程,象鼻山優越的天然條件,使三花酒中的高級酯類轉化,味更醇香。加上這里有上百年的釀酒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空氣中蘊含著釀酒的微生物群落,所以,從這洞中出來的酒自然是酒中的珍品和上品。象鼻山獨特的自然環境是釀酒得天獨厚的條件,明代應天府通判張鳴鳳稱此處為“醉鄉”,他在象鼻山腳下結廬而居,自稱“漓山人”。宋代詩人張孝祥任廣西經略安撫使時,曾在象鼻山飲酒,并當場作詩:“饑腸得酒做雷鳴,醉酒狂歌不自程。”趁著酒興,他將象山水月洞改名為朝陽洞,并將此事銘刻在水月洞里。范成大也在象鼻山飲酒,他覺得水月洞很有意境,張孝祥改名為朝陽洞不妥,還是恢復水月洞名字為好,于是又題寫了《復水月洞銘》并刻于水月洞石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