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貴州茅臺乃國酒,大家也對它非常熟悉。但是,茅臺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國酒茅臺來源至少有兩種說法,其一與幾乎就和汾酒的傳說差不多,也可以說就是把汾酒的傳說一用,傳說主人公也是一位仙人,由于得到一家好心人的幫忙,于是將井水變成酒水,留下百年佳釀。其二就更簡單,認為茅臺酒就是清康熙年間由一山西商人帶入貴州,與杏花村的汾酒是基本一致的。
是一位晉商將汾酒帶入貴州的,祖籍汾陽,從小就有著嗜酒如命的品性,出去做買賣的時候也不忘帶上酒壇,以備隨時品飲。一年秋天,賈富來到貴州懷仁做買賣,買賣做成,便領人上了一家加得月樓的酒樓,連呼店家快上好酒。誰料事不湊巧,酒商的好酒剛剛賣完,店小二只得把當地娘的懷仁燒酒端上來。賈富見酒后喜不自禁,趕快倒上一杯便喝,哪知酒剛沾唇,就覺得奇辣無比,馬上吐于地上,心中失望之極。酒店主人瞧見賈富神色,心中頗為不服,立即吩咐小二把平時舍不得賣的十幾壇好酒從窖中搬出,依次擺于地上,讓賈富挨個品嘗。賈富站起來,先看,后聞,再將酒輕含口中,嘖了三嘖,臉色依然未變。店主人見遇到了行家,忙將賈富請到上席請教。賈富言道:“你的這些酒中,除了一壇儲存較久,還可以外,其余都不行啊。”店主人聽賈富一語道破實情,佩服得五體投地,虛心地詢問起釀造好酒的學問。賈富說:“這里山水俱佳,應該有條件制出好酒,明年此時,我帶人來幫你。”
賈富一行走后,店主人只顧忙于店中事物,漸漸忘記了當初的約定,沒想到第二年秋天,賈富真的帶著從杏花村聘請的釀酒師傅趕了回來。經過一番考察,他們把制酒的地方選在了一個叫放草村的地方(后改為茅臺鎮),然后選好水源,按照汾酒的釀造方法,開始了認真的操作。經多次實驗,一種不同于山西汾酒的風味獨特的新酒種在放草村問世,起名為“華茅酒”(花茅酒),意為“杏花茅酒”。后來,隨著酒的品質不斷提高,“杏花”二字漸漸淡出,貴州茅臺成了唯一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