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古代名酒——羊羔美酒,趨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巧奪天工又源于自然的和諧之美,晉人江統在《酒誥》里載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說明煮熟了的谷物,丟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可自行發酵成酒。古人在農業不斷的發展中,糧食作物有了剩余,在無意或有意中,再結合古猿采百花、百果,于石洼自然得酒,醇厚濃烈,香甜怡人的經驗。人們受這種自然發酵成酒的啟示,逐漸發明了人工釀酒。在原始社會中我國釀酒就已經很盛行了,那時的酒都是原漿酒,原汁原味,不經任何調整。凡糧食作物都可釀造,均已當地農作物為主要原料,北方以黍米為優,南方以糯米為長,各有千秋。而羊羔美酒形成也就在此,畜禽被人類馴化,畜牧業的發展,肉與黍米同釀而得酒,但以肥嫩羊肉為之最,實際在唐前公元617年前,就已形成了它的獨特的釀造方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到了唐朝蒸餾酒(白酒)廣為盛行,更為羊羔美酒添加了風采,便進入宮廷封為御酒。

自從羊羔美酒戴上官帽之后,便在文人墨客筆下生花,也成為了官宦人家獨享之美味,“有錢人家團團坐, 羊羔美酒笑顏開”。實質羊羔美酒就在這個時期大放光彩,自古文人多寂寞,風流逸士喜灑脫,一杯美酒談日月,半盞薄茶侃乾坤。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好酒釀幾年?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羊鞭起處歌舞起,牧蓬圍處舉杯盞。醉酒當歌,人生幾何!一半是紅顏,一半是篝火?!氨舜秩耍N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煙花爆仗之絢麗,羊羔美酒之醇厚;” “早預備下羊羔美酒犒賞你的三軍”;“西門慶起身梳洗,月娘備下羊羔美酒”。 “裴家堡有飲不完的羊羔美酒,吃不完的好魚大肉”。 文人騷客,詩酒風流。自古以來,酒便和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以別具一格的魅力演繹著人類的歷史文明。而貧民百姓可就望塵莫及了。到唐后期由于連年戰爭與饑荒,民不聊生。羊羔美酒便開始衰退,直至失傳。
可見這羊羔美酒是多么的風光,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情濃美酒怡人醉,絲竹悅耳酒怡人。這羊羔美酒究竟是什么,那樣令人陶醉、令人賞心悅目。是誰賦予此酒怡人的味道及口感?不加糖而自甜、不著色而自黃、不調味而自香,無需殺菌自然常溫存放永不酸壞、越陳品質越高。它以其醇甜圓潤、氣味濃厚,具有藥香、果香、肉香、曲香、酒香和北方黃酒特有的芳香,多味道巧妙的融合,給人以柔和、愉快、優雅、高貴之感,入口瞬間激情奮發,落口久久回味遐思。其色深褐、清亮透明。對光觀看黑中透紅、紅中透黃。黑、紅、黃三色巧妙自然混合,賞心悅目,香美異常,真乃賽過天上王母的瓊漿玉液。
是誰:為你揮灑怡人的芳香,是放蕩不羈的風兒,是誰:喚醒你沉睡的雙眼,是光茫萬丈的太陽,是誰:在夜里為你粉妝玉琢,是可愛的星星和月亮,是誰:為你提供粉墨登場……。這怡人的美酒究竟產于何處?但都愿榮為自己的家鄉,那只有歷史作證。欒城縣原主抓工業副縣長邱志海三上北京,入宮查對,進貢之酒卻系欒城所產……
源/酒市網 白酒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