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斗酒詩如泉
據說郭沫若是唐代山西汾陽王郭子儀的后代,四川省樂山市沙灣鎮郭沫若舊居里,至今還掛著“汾陽世第”的黑底金字牌匾。他本人少年時代也曾在課本上自署“汾陽主人”。
1965年12月4日,郭沫若先生作為“汾陽主人”,第一次踏上汾陽的土地。當他來到汾酒廠時,早已被久遠就聞到的酒香所吸引,他興致勃勃地觀賞了汾酒、竹葉青酒生產流程的全過程。家鄉人民淳樸好客的性格深深打動了他,在包裝車間,他一定要親手參加勞動,包裝汾酒。一個老師傅細心給他講解后,他便認真地鋪平第一張包裝紙,包好了,但不理想;又包了一個,稍好點;第三個,完全符合要求。他一口氣包了8個才罷手。郭老對大家說:“喝酒人要想到做酒人的辛苦,你們的酒遠銷五大洲,為國爭了光,謝謝你們啦!”
中午,酒廠擺宴為郭老接風。當大家正要舉杯痛飲時,郭老的隨行醫生出面干涉了:“您的身體可不允許多喝酒咽!”郭老幽默地說:“到了家鄉不喝酒,真是枉有此行,今天我就不聽你的了。”
一直喝到半醉,郭老才停斟。當主客都以為郭老要休息時,郭老卻突然詩興大發,為了感謝杏花村人的盛情,他揮毫寫下了“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來別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紅霞成陣軟綿綿。折沖樽俎傳千里,締結盟書定萬年,相共舉杯酹汾水,騰為霖雨潤林田。”的千古名篇。
毛澤東揮毫《清明》詩
1959年黨中央廬山會議期間,曾與毛澤東在紅軍時期患難與共的老戰友賀子珍同志闊別20年后,在廬山與毛澤東會面了。戰友相逢,情深意重,毛澤東分外高興。晚飯時,毛澤東用這里的名菜“石雞”、“石魚”、“石耳”招待賀子珍,這些名菜也叫“廬山三石”。飯菜擺好后,毛澤東自己斟了一小盅山西杏花村的老白汾酒,先呷了一口,微笑著對賀子珍說:“我還是這個習慣,酒是要喝的,但不多喝。喝過不少好酒,最終還是覺得汾酒很純正,喝完一點也不難受。在延安時,我經常托人去買汾酒。在西柏坡招待米高揚時,喝的就是汾酒。” 乘著酒興,毛澤東還揮毫寫下了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顯示領袖當時復雜的心情。
孫中山舉杯舒豪情
1905年6月,海外飄泊多時的孫中山為了延攬人才,從法國馬賽港乘船于7月底抵達日本。日本好友白浪滔天向孫中山推薦了文武兼備、性格豪爽,善騎射演陣、揮兵作戰,又素有獻身民主之雄心、推翻帝制之壯志的黃興。不久,孫中山終于見到黃興。黃興聚眾豪杰,在東京著名的中國餐館鳳樂園為孫中山先生洗塵。黃興點了幾道湘菜和兩道廣東名菜“龍鳳呈祥”和“滿天飛”,最后,黃興又特意點了孫先生最喜歡喝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這是黃興特意為孫中山點的家鄉名菜和名酒,一來表示相會的敬意,二來象征中國革命有如龍騰中華、鳳翔宇宙的氣勢。大家推杯換盞,邊吃邊談,真有訴不完的革命豪情,講不盡的天下大事。
席間正值中午時刻,孫中山高舉汾酒慷慨激昂:“今天我們用祖國的名酒共同舉杯,誓死推翻滿清腐朽帝制,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而奮斗不息。”
同桌圍坐的都是黃興領導下的華興會成員,他們早就傾慕中山先生的偉名,今朝得以相見,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們紛紛抒發推翻帝制的革命豪情,并表示要追隨孫中山先生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幾天以后,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在東京赤坂區靈南坡金彌宅舉行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其間,孫中山再次用汾酒舉杯明志,宣布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和光復會組成中國同盟會。會上,孫中山還被推舉為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