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茶館喝茶,那裝修得多是古香古色;看茶人演繹茶道,又辣么優雅,舉手投足間全是韻味。老茶客都知道,其實,喝茶的人也是很不講究的,打嗝、放屁、流口水!這些表現能跟文雅沾邊?
從喝茶來講,“生津”是文雅的,“流口水”是不講究的稱呼。(怎么想起郭德綱、周立波的大蒜與咖啡!還好,這兩位還沒糟踐茶。)能生津的茶品很多,重要的是這些茶的品質一定是要高的,以“兩頰生津,舌底鳴泉”的普洱茶為例,說說這流口水的事。
中國中醫的偉大在于可以“望而知之謂之神”,意思是能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就像神了一樣。從撐起茶葉品質的成分看-----澀:兒茶素類、黃酮類等多酚類化合物;苦:茶堿、咖啡堿、可可堿等;鮮:氨基酸等;甜:甜味氨基酸、麥芽糖等(喝茶需要學好化學,這很重要)!
普洱茶中的生津主要是因為其中的茶多酚等能刺激口腔黏膜,使黏膜細胞產生收縮、進而因“澀”感引發唾液分泌。(喝茶需要學習中醫,這很重要)!呵呵、這流口水也不是簡單的事情,有兩頰生津、舌底鳴泉、舌表侵潤之分。
一般新茶,尤其是古樹生普的新茶,或是短期陳化的茶,其中茶多酚含量比較多,對口腔的刺激明顯,故而往往兩頰生津,并且來勢兇猛,嘩啦嘩啦的還容易被嗆到。
經過陳放過得普洱茶,在陳化的過程中,茶多酚轉化減少,茶湯也變得飽滿柔滑。含住茶湯在口腔 內打轉,因其醇厚,能夠勾起舌底更深層次的生津, 有時若細流,有時若涌泉,持久綿延,當然,這也跟喝茶人的體質有關。
上面的兩種,是比較容易體會到的,舌表浸潤的生津方式往往是被忽略的。一般講舌表是布滿味蕾的,是用來感知味道的,生津不是該管的事。因人,因茶,因時不同,我們的感知是不同的。
說完流口水,再說說打嗝、放屁。在中醫上講叫”上下通氣”,小編也不是學中醫的,僅是知道,這肯定是茶中的物質刺激身體某個部位所導致的。這打嗝不就是因為茶湯,刺激膈肌痙攣導致的呀。
如此這般不雅,跟茶道中的“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貌似有點關聯,否則,太多人在一起喝茶,起此彼伏的打嗝、放屁聲,著實難看呀!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