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是鐵觀音發源地西坪,鐵觀音天真味,圣妙的蘭花香韻一直倍受茶客青睞,為何會有鐵觀音的香韻,除了地理生態環境外,還要有專職有人管理茶園。集體經濟時,附近的茶山大多數由國營茶場派人經營管理。
冬天茶園有人專職看護茶園,預防牛竄入茶園,食了四季常青的茶樹葉,或踩踏茶園,造成茶園里土壤硬化板結。
我當過牧童,牛偷跑入茶園吃草很正常,有一趟,沒找到牛,哭著鼻子回家,叔急招呼家族人幫忙找牛,茶場傳話來,說牛被拴在場門口的石柱上,爺帶我去場部牽牛,場部管理員說牛偷吃了茶葉,造成幾壟茶樹沒葉,罰我們割三百斤茅草或芒萁覆蓋被牛吃過茶樹的茶園。
生產責任制初期,化肥在農村也要憑票購買,無化肥票僅能高價購買,水稻生產需要大量的碳酸氫銨,鈣鎂磷,尿素,復合肥等,茶場進了一大批化肥,農民五百斤稻草挑到茶園覆蓋,可以兌換一包碳酸氫銨。六月,太陽毒辣如火,那年水稻獲得好收成,為了二季水稻生產,化肥成了家家緊缺的商品,只好將收成的稻草綁成捆,沿著石階路,挑著百來斤稻草到茶場的茶園兌換化肥。精明的茶場管理員懂得茶園內覆蓋草,首先園內不長草,減少了人工除草的成本,其次保溫保肥保地力疏松了園里的土壤,促進了園內生物的多樣性,減少茶樹病蟲害的發生。
肥是農家寶,有了化肥,農民農業生產就能廣泛開展,用稻草兌換化肥,在當年也確實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