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茶中,苦味和澀味往往相伴而生,占據著茶湯的主導地位,有人甚至說:“不苦不澀不是茶。”此外,普洱茶區別于其他茶類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可以越陳越香。那么,在茶葉的存放過程中,“苦”和“澀”誰的后期轉化更好呢?
我們常說苦能生津,澀能轉甜,在普洱茶行業還有一個籠統的概念叫做“勐海苦,臨滄澀,思茅淡”。勐海布朗山一帶的茶苦底較重,如老曼峨、曼興竜、老班章等都是以苦底著稱的茶葉。工藝得當的苦底茶在長年存放之后,茶葉的苦感會慢慢降低,回甜的速度和甜感越來越強。而澀感比較強的茶葉隨著時間的存放,澀感退的比較慢,存放十年甚至二十年后,它的口感在品飲時收斂性依然很強,兩頰會很不舒服。所以個人認為苦一點的茶葉比澀一點的茶葉更具有后期轉化的可能性。
普洱茶圈還有一種說法是苦澀味越重茶葉的轉化價值越大,這句話說的對嗎?不一定。茶葉中的澀味主要由茶多酚、醛、鐵類物質作用產生,苦味主要由咖啡堿、可可堿、茶葉堿、花青素、茶葉皂苷等物質作用產生。
普洱茶苦澀味較重,只能說明茶葉的內含物質豐富。但是我們也要考慮茶葉的苦澀味是不是能夠很快化開,是否有回甘和生津?有的茶葉在存放幾年后,口感苦澀不化甚至苦澀味更重,這說明茶葉的制作工藝存在缺陷,有可能殺青溫度過高殺死了茶葉中的酵素酶等活性物質,這樣的茶葉不具備轉化價值。同樣,如果茶葉的原料、工藝都無可挑剔,在存放過程中,不小心受潮、吸附異味、或者一直存放在密閉的環境中,茶葉也會變質,不能夠實現良性轉化。因為茶葉的后期轉化價值不是某項單一因素決定的,是原料、制作工藝、倉儲環境的綜合作用。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