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真品寥寥 珍品難覓
北京專家來溫州現場鑒定,這對我市一些剛開始入門的玉器收藏愛好者來說,既是喜訊,又是一場考試。在鑒定現場,記者看到收藏者帶來的玉器五花八門,既有幾十斤重的大家伙,也有指甲大的小不點。專家一路鑒定下來,總的印象是,河南等地新造的仿古玉器在藏品中唱了主角,初級收藏者的收藏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鑒定一件高15厘米左右的黃綠色玉佛時,藏品持有人稱自己的東西是祖宗留下來的。專家說,這絕不可能,玉佛是用岫巖玉做的,身上有不少裂紋,這是以炸藥爆破方法開采玉石造成的;裂紋里的沁色是人工染色,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做出來的東西。針對一些收藏愛好者以為玉石硬度高就是和田玉的認識誤區,專家解釋說,岫玉分蛇紋石和透閃石兩種,蛇紋石的硬度低,透閃石的硬度和成分與和田玉是一樣的,不能光從硬度上來區分。
而后上場的一件20多厘米長的獸型玉器,在搬到專家面前時,因沒拿穩,在桌子上摔出了不小的聲響。專家告訴持有人,這是近期市面常見的河南造的仿品,玉器的造型仿商周青銅器,身上的獸面紋仿戰國文飾,而背上的龍紋又是漢代的。器型這么大,是在刻意迎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在宋代以前,我國還沒有桌子和凳子,也沒有博古架,這樣的東西沒有地方擺起來欣賞。且就是查遍現有的資料,也找不出這樣的東西。而持有者則堅持認為,自己的東西是出土的,可能是專家還沒有見過,不認識它。
在鑒定一件青玉鎖時,專家說,玉鎖是清末民國年間的東西,為民間玉器,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而持有人則能清楚地說出這件玉器當初是溫州晚清某官員所有,后來又怎樣傳到了自己的手里。專家說,現在來歷明白的玉器并不多,這件玉器就更有收藏價值了,最好能將這段來歷用文字記錄下來。
評說:有的放矢 積少成多
針對我市玉器收藏者收藏水平良莠不齊,大多數初級收藏者是盲目跟進這一現象,有關專家和業內人士提醒,初涉玉器收藏的人士,收藏應有個目標,目標應與愛好、財力、鑒別能力相結合。而目前藏玉隊伍中,沒有目標者有之,見異思遷者有之,盲目跟進者有之,貪大貪全者有之,這是很不健康的。
要進行系列收藏,這有利于提高鑒別水平、辨偽能力和收藏水平,積少成多,從而真正體會到收藏的樂趣。
要警惕有“傳奇故事”的玉器,有些好玉者喜歡收藏充滿傳奇故事的玉器。有些狡猾的玉販子就編造玉器故事,滿足這些獵奇者。可事實卻證明,故事越多的玉器,問題也越多。
不宜收藏古怪或傷殘的玉器,不少收藏者因具時代特征的標準玉器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將目光轉向古怪或傷殘的玉器上。古怪的玉器是否可靠,關鍵要看它是否符合古人的美學精神、藝術法則、禮儀規范,同時還要從工藝上加以考察,是否與古工藝相吻合。古玉鑒定水平不是很高的收藏者,對這些玉器要三思而行,不宜過多地收藏。市場上的玉器殘件,少數確是古玉殘件,從中可以看出古玉的工藝及致殘原因,不可多得。但也有一部分殘件玉器不是古代的,而是新琢殘件。
另外,玉器價格的波動,主要取決于玉器的材質、時代、器型、圖案以及藝術風格、市場需求等因素。玉器收藏以較小的投入,取得較大回報的有效方法,是避開熱點,跟跌不跟漲,這樣不僅花費較少,還可能得到一些珍品。
建議:多方學習 切忌沖動
在現場鑒定結束后,古方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古方說,目前收藏界有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就是有人在像買股票那樣買收藏品。
古方說,搞收藏首先要加強學習,不能光聽古董販子講故事。要多看書,看好書,并多接觸實物,將知識經驗和實踐結合起來,使自己的水平不斷提高。
其次要擺正心態。在購買藏品時,既不能沖動,也不能盲目。對待藏品也不能自以為是,覺得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好的。
再次要正確地看待收藏品的價值。收藏是一種文化,不能光看到藏品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不要把藝術品當股票買。鑒定現場,收藏者問的最多的是這東西是否真的?是什么年代的?值多少錢?這是很不可取的。
最后是要正確地利用專家資源,多向專家請教。專家在自己研究的范圍內,東西看得多,資料掌握得多,并有深入的研究,他們的意見應多聽取。
古方還說,真正搞收藏需要有錢、有閑、有品位。高水平的收藏從來就不是大眾化的事,好藏品從來就是集中在少數大收藏家的手里,普通收藏者不要老懷著“撿漏”和一夜暴富的心態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