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古代人際交往使用玉器有明確的文字記載:“禹曾在涂山會合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當時諸侯所執的玉有圭、璋、璧合稱三玉,都屬古代所言的瑞玉。這里特別需說明的是,古代三玉中的玉璧,是一種特指,并不包含玉瑗、玉環、玉。
先秦的典籍論及禮玉及其用途,特別是圓玉,作用甚多。但對圓玉形制的區分卻很少說明。《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僅提到:“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羨被后人釋為璧的孔徑,至于瑗、環、的區分,未做說明。直到漢初編撰的《爾雅·釋器》才有了以下解釋:
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好”與“肉”指什么?這或許在著者當時是無需注解的常識性問題,但卻給后人帶來了難于理解的困惑。直到宋人邢撰《爾雅疏》時,才將《爾雅·釋器》中的這段話,作了較完整的說明:
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于孔者名璧。
據此,圓玉的分類,才有了后人以《爾雅·釋器》及考古發掘出土圓玉為依據的分類:
一、玉璧:中心孔徑小于邊寬的圓玉;
二、玉瑗:中心孔徑大于邊寬的圓玉;
三、玉環:中心孔徑等于邊寬的圓玉;
四、玉 :周邊有一個缺口的圓玉。
那么玉璧、玉瑗、玉環、玉這四種圓玉,在古代中國具有如何的用途和含義,《荀子大略》記載有“ 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反絕以環。”
這就說明玉璧、玉瑗、玉環、玉古時有嚴格的使用場合和用途:
一、玉璧: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卿大夫奉命會見鄰國國君,都要執見面之禮,這在當時被稱為“贄”,而玉璧是作為“贄”最為重要的禮物,這是古代極為嚴格的禮儀,使用玉璧向對方表達敬意和問候,這種禮儀逐漸演化為高級貴族彼此往來,也都以玉璧為“贄”的時尚和風氣。
由于璧的讀音與“畢”、“斃”相似,所以古代玉璧也作為葬玉使用,一是將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將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稱為“含璧”,表示無生。這種使用玉璧的方式,也同時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銜璧表示自認死罪的用途。
正是因為玉璧具有以示生死的作用,因而在古代中國地位低的人,往往要向地位高者贈璧以示敬意、問候和生死效忠,從而發展為好友之間互贈玉璧,以示為知心之交的憑證。
二、玉瑗:
玉瑗是一種地位高者召見地位低者的信物,古時凡天子召見諸侯,諸侯召見卿大夫的時候,都會命人拿著玉瑗,以為憑證。被召見者見到使者帶來的玉瑗,便要立刻趕到召見者身旁聽命。
三、玉環、玉
玉環和玉的形制相仿,只是玉有一缺口,正是這一缺口之別,這兩種圓玉便表達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信息,玉環表示修好,認可,玉表示絕交,反對。
古代流放邊境的罪臣,三年之后,如果得到君王送來的玉環,便得知君王召其歸還,因為環與還同音,如果得到玉,便知君王已與他斷絕,返回無望,因為與絕音近。
古代也有環、連用,根據對環、的選擇,從而可得知該人對某件事情所持的態度是贊同或是反對。
了解了玉璧、玉瑗、玉環、玉在中國古代的用途和它所反映出的內在信息,我們對這四種圓玉的稱謂,是否應該以古人的使用方式加以明確的區分,這也是在本文談到古代“三玉”時,特別指出“三玉”中的玉璧不含玉瑗、玉環、玉的原因,只有充分了解了中國古代圓玉的名稱和含義,才能對我們了解古代圓玉,收藏古代圓玉,提供正確的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