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玉器文化開始繁榮,延續到夏代晚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禮器的品種和形制已經規范化,玉器所承載的神性和理念超越了過去的時代,中原文化從此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流文化和正統文化。
遠古時,尋找玉石通常是就近取材,平原或適于行舟的江湖一帶可能會有遠距離的玉石采集。當時對玉石的選擇比較寬泛,堅硬的彩石都能派上用場。禮器的用料要講究、規范一些。在黃河區域,玉璧和璇璣往往選用較為透明的材料制作。圭和璋會選用透光度低、顏色偏暗的材料制作。鉞和琮的玉料選用相對寬泛。禮器與敬神和祭祖有關,要采用有靈性的石頭,像瑪瑙一類過于透明鮮艷的材料和花崗巖一類的頑石都不適用。
新石器晚期至夏代,不同文化區域的玉器的主要材質是不同的,如果以新疆的和田玉作為標準,良渚文化區域采用的玉石的硬度偏低,這是此地的玉器紋飾繁縟的一個主要因素。黃河上游齊家文化區域采用的玉石與新疆的和田玉相似,硬度達到摩氏6.5度,難以雕琢,所以多為素器。紅山文化區域采用的玉石在硬度上介于良渚和齊家之間。這是大致的分析,也有特殊情況。從新石器晚期至夏代,不僅青銅工具被用于玉器的加工,鐵金屬可能也被少量應用,自然銅和自然鐵不算是稀有礦物,先民們不會視而不見。因缺少考古依據,對于當時玉器的具體加工方式不夠清楚,比如機械的結構、工具的造型等等。
從玉器上所留下的痕跡來判斷,當時已經有了片狀金屬的拉鋸式切割方法,也掌握了用管狀金屬在玉器上旋轉鉆孔的技術。使用這些金屬工具時離不開一種材料,就是解玉砂,其硬度要高于玉石,一般會選用石英類的礦物,或是自然界的沙子。在文獻中,有古人以寶石的粉末琢玉的記載。
到了夏代,有些玉器的加工似乎是由精密的機械裝置完成的,比如造型各異的禮器。這一時期,黃河下游出現了一些帶有淺浮雕紋飾的玉器,雕琢這類玉器需要相應的工具,要用造型像火柴棍一樣的砣具,將其固定于旋轉的臺面上,借助解玉砂可以在玉器上減地和打洼。筆者見過幾件這類砣具,是戰國時期的,青銅質地,形狀與今天的玉器廠所用的砣具一樣。
在新石器晚期,還有一種玉器的鏤空技術,通常是在片狀的玉器上打孔,穿過金屬絲,帶動解玉砂鎪出所需要的圖案,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和龍山文化中都出現了這種工藝。筆者反復強調了金屬工具在制作玉器時的作用,因為是它們造就了一個玉器的時代。
齊家文化采用的玉石比較堅硬,沒有金屬工具難以加工,作為隨葬品的玉器往往只是草率成形,作為禮器的玉器會增添整形拋光的工序。
縱觀新石器晚期至夏代的北方玉器工藝,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制玉的技術,包括輪盤切割、鋸片切割、線繩切割、磨礪拋光等等。即使在今天,玉雕工藝所采用的通常也是這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