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璧和圓形珮專做腰飾或胸飾用。《說文解字》段注云:“系璧,蓋為小璧,系帶間,左右佩物也。”所謂“左右佩物”,即指它可以做成來自不同方向的繩帶的樞紐。系璧明顯是從禮器的璧演化而來,故紋飾也大致與禮器的璧相同,不同的只是尺寸大小相異而已。由系璧演變而來的圓形珮,式樣、紋飾則極其豐富,常見的有龍、鳳、蝙蝠以及諸如麒麟送子、喜鵲登梅、福祿雙全等各式圖案。
玦形珮玦的形狀是璧缺一細口,塊的本意也許是指有缺口,后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卻是“君子能決斷則珮玦”(白虎通),“玦”變成了“決”。《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再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平時佩玦,正反映了他有決斷的性格。項羽遲疑不決,實在太缺乏決斷,因而失去了一次殺掉對手的機會。看來古人賦予玦的意義運用得相當普遍。玦有具紋飾的,也有不具紋飾的,后者稱為“素玦”,前者則有龍紋、鳥紋、藻紋、弦紋等不同紋飾。
璜形珮亦稱佩璜,由禮器的璜縮小而來。一般只有一個或兩個孔,便于佩掛。有的佩璜樸素無紋飾,有的有簡單紋飾,有的把動物的輪廓變成璜形。佩璜不只是腰飾,也可作胸飾和頸飾。
長方形珮俗稱方牌子,或牌子,明清以來比較盛行。長方形珮有鏤空雕的,更多是淺浮雕的。明代有一名叫陸子岡的琢玉高手,擅長在長方形珮上琢浮雕紋飾,或山水享臺,或人物樹石,并配以詩書銘識,為世人所重,稱之為“子岡牌”。后來仿子岡牌隨時可見,有的假冒署“子岡牌”,十有八九甚至十有十是假冒的。
橢圓形珮有的系璧就做成橢圓形狀,有的則是實心的橢圓形牌;前者中間本就有孔,可以系繩;后者俗稱“圓牌子”,上端一般有一小孔,備穿繩用。常見的有螭紋、龍紋、或者其他人物花卉浮雕。一般橢圓形系璧多為雙螭紋之類,而橢圓形牌子則多為人物花卉浮雕。
帶鉤坊間又稱“龍鉤”,它是腰帶上的鉤,因鉤端常以龍頭造型,故又稱龍鉤。其實除了多數龍首形外,還有鳥首形或其他獸首形。
帶鉤的用處主要有二:一是安裝在腰帶上,供懸掛東西用,或綴在衣襟上,以作鉤掛衣襟或佩物用。這樣用途的帶鉤一般都比較細長。二是分別套結在腰帶的兩端,兩鉤相掛,作為束腰用,猶如現在的皮帶頭。這樣用途的帶鉤形體寬厚,兩個一對,橫著使用。
帶鉤的料多為玉,硬玉和軟玉兩種都有,視質地好壞而異。此外也有銅胎嵌玉或純銅質的。作為束腰用的帶鉤因形體大,費料,加上是一對,故價格要比單個的高許多。臺北故宮博物館有一對翡翠帶鉤,形體大,質地好,雕工精,其價值河肯定令人瞠目。
帶鉤除了鉤端作龍首或其他獸首形外,鉤身有素面的,也有雕紋飾的。紋飾有鏤空雕螭龍形狀的,也有浮雕或陰雕成各色圖案的。
剛卯剛卯、司南珮、翁仲是古人認為最避邪的三件寶貝。剛卯,方柱形的小玉,長不過寸許,中間有通心穿,四面刻有32字銘文:即“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據說,雕這玩意時辰,應在新年正月出卯時動刀,時辰一過,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是講該器之形。“赤青白黃,四色是當”意思為四種顏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掛此物,就擋住了所有牛鬼蛇神的侵犯。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則是告訴佩掛者:天帝已讓火神警告夔龍不可作惡、不可食人了,違者即被燒死。“庶疫剛癉,莫我敢當”是說老百姓的疾病,因為有剛卯在身,也被通通擋祝剛卯有如此“神效”,所以自漢代以來,就成為人人喜愛佩戴的玉飾。
剛卯的字體為古代殳書,減筆假借,非常難認。也有的剛卯,用漢隸或小篆,一般認為凡字體清朗可讀者,皆后人偽刻。
司南佩其形狀是一件兩層的玉器,中間凹細處有一個橫著的穿孔,為穿繩用。器的兩端上,一端雕一把小勺,一端琢一個小盤。這小勺、小盤始出于漢代當時被用來祈求天神的指導,具體操作是:勺置于盤上,令其旋轉;轉動終止后勺把所指,即提示吉兇與方向 。后來,玉匠摹狀而琢成佩飾,便有了“司南珮”。古人認為,出門掛司南珮“是為吉祥”。
翁仲亦是一種避邪的玉珮。翁仲本是人名,姓阮,安南答。相傳秦始皇時來到中國,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藝高強,派他守衛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用銅鑄了他的像,放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象,守護墳墓,所謂“稼間石人曰翁仲”。今天我們看到的陵墓前的石人石馬,其石人就叫翁仲。翁仲既有神力守護宮門墳墓,自然也可以隨身佩帶,驅除邪魔,于是就有了飾佩的玉翁仲。玉翁仲造型十分簡單。穿孔方法或從頭至足通心穿,或從頭到胸腹間分穿兩洞。
玉人作為飾佩玉的玉人常可以見到,有各種式樣的造型,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特點。三代玉人多跪坐姿態,或兩手交于胸前的站立姿態,此外還有不少舞人的形象。明清兩代多重討口彩,喜雕各種吉祥吉慶、戲嬉游樂的玉人造型,諸如嬉嬰、羅漢、壽星、仕女之類。作為飾佩器的玉人,一般形體較小,立體雕,有穿孔,便于系繩。
玉龍龍的造型在玉雕中最常見,除了前面說的龍形或龍紋璧、玦、璜等形制外,還有很多造型各異的龍形珮。龍形珮有立體形雕的,但大多數是板狀體、側面形,體形則大體成S形。
玉鳳龍和鳳是我國古代最神異的獸和鳥,所謂龍鳳呈祥,鳳不僅常和龍出現在同一個圖案上,而且鳳單獨造型的玉雕也常見。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只玉鳳,造型雍容華貴,氣度不凡,堪稱“中華第一鳳”。其他各式造型的玉鳳很多,大多也為板狀體、側面體。
玉羊常見的肖生器之一,因為古代“羊”通“祥”,“大吉祥”常寫做“大吉羊”,所以以羊為題材的玉雕就特別的多。一般玉羊多為立體形雕,作為佩飾玉,中間有一通心穿孔。
玉鹿由于鹿的姿勢非常優美,所以古代“美麗”的“麗”字即和鹿有關。玉雕中玉鹿出現的頻率相當高。有立體雕的,也有板狀體、側面形的,造型或夸張其鹿角的分枝,或突出其吉祥瑞和。后來又賦予“鹿”以“祿”的含義,因而更為世人所鐘愛。
玉兔兔也是可愛的動物之一,加上關于天上玉兔的傳說,兔也成為玉雕家最愛表現的題材。有立體雕的,也有板狀體、側面形的,一般都愛夸張其頎長的耳朵。
玉避邪辟邪是一種傳說中的動物,因有“辟除邪惡”之意,故為古人所重。其體型有些象獅子,有角(獨角或兩角),有翼,其形制不遵規矩,常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玉麒麟麒麟也是一種瑞獸,與龍、鳳、龜并稱為“四靈”。其身體像鹿,頭形像羊,有角,牛尾,馬蹄。由于是想象傳說中的動物,故記載不盡相同。陸游詩句:“腰佩玉麒麟”,可見是古人佩飾玉之一。
玉蟾蜍蟾蜍俗稱瘶蛤蟆,樣子本不討人喜歡。但傳說月亮上有蟾蜍,同時傳說中的“劉海戲金蟾”與財富有關,故玉蟾蜍也受到青睞。特別是一種三足蟾,更是人們為求發財而的對象。
玉魚魚因為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自殷代開始,歷代都有出土或傳世的玉魚,其形制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后來又賦予“魚”以“余”的含義,“年年有魚”即成了“年年有余”的同義詞,玉魚更成為人們喜愛的佩飾。
玉鳥鳥的種類很多,常見的玉鳥有梟(俗稱貓頭鷹)、鷹、鶴、鸚鵡、鴿、鴛鴦、燕、天鵝等。有些以兇猛著稱,早期的玉鳥多為鷹和梟;有些以吉祥聞名,如仙鶴即為長壽的象征;有些則以美麗可愛而招人喜歡,如鸚鵡、鴿、鴛鴦等,其中鴛鴦還是愛情的象征。
玉獾獾為寒帶動物,體形大小如狐貍,其毛皮可制作床墊。“獾”諧音“歡”,故玉雕佩件中常會有玉獾出現,并以兩只獾合雕在一起為多,寓意“合家歡”,是佩飾饋贈之佳品。
玉蓮藕蓮藕為高潔之植物,它出淤泥而不染;加之“藕”諧音“偶”,藕又隱寓“節節通”之含義,因此玉雕佩飾件中常有玉蓮藕、玉藕片出現,其多重文化內涵尤為士人所喜愛。
其他吉祥器物我國古代常以諧音、象征等手法賦予某些動物以一定的內涵,使其成為某種有特定意義的吉祥器物,這在古代繪畫和玉雕中尤其常見。如玉馬上騎一只猴子,叫做“馬上封侯”;一條跳躍向上、頭已化龍的玉魚,可以叫“魚躍龍門”;猴子抱著一個桃子,是“蟠桃獻壽”;蝙蝠加上蟠桃,叫“福壽雙全”;蝙蝠加上雙錢,叫“福祿雙全”;玉鹿口中含一支靈芝,則是祿壽臨門“;諸如此類,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