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不是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了
儲存可以說是普洱茶的第二次生命和魅力,普洱茶茶樹的生長是非常生態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真正賦予普洱茶第一次生命和魅力的是它的加工工藝,因為,只有普洱茶是沿用的,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古老而傳統的手工制作工藝。
普洱茶光有好的原料和好的工藝是不夠的,這只是普洱茶的魅力之一,賦予普洱茶第二次生命和魅力的是什么呢?對就是倉儲技術,因為普洱茶屬于后發酵茶,不管生茶還是熟茶,在好原料和好的工藝的基礎上,再通過好的倉儲地域、好的倉儲技術,長期儲存才能得到,甘甜順滑、醇厚香純的普洱茶,這就是泓蘊號掌柜多年做普洱茶所總結的,普洱茶兩次生命的理論,也是我們泓蘊號的做茶理念。
今天我們說說,賦予普洱茶第二次生命和魅力的-倉儲技術。普洱茶的倉儲概念眾多,比如:干倉、昆明倉、濕倉、純干倉、廣東倉、港倉、大馬倉等等,準確的說這些并非倉儲理論或技術,而是一些商業叫法和商業概念。因此,這些叫法及概念并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來說明,所以市場上各種說法都有。普洱茶的轉化依賴于倉儲。我們泓蘊號視為倉儲是一門技術,是普洱茶加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說到倉儲技術,實際上傳統的香港茶商并不僅僅是一個分銷商的角色,同時承擔了加工商(倉儲加工)的角色。也就是說除了古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儲存茶的古人之外,香港的茶商,在普洱茶倉儲技術方面是先驅者。普洱茶在香港屬于大眾飲品,港人有著一百多年喝普洱茶的歷史,香港人喝普洱茶沒有品牌概念的,他們都是在茶樓、酒店等場所喝,喝的都是茶樓、酒店、茶商他們陳化好的普洱茶,也正是香港人喝普洱茶的這個習慣,讓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排世界第二。
香港茶商歷來把普洱茶青餅視為“半成品”,普洱茶青餅要經過茶商的倉儲陳化后,才面向消費者銷售。普洱茶在香港茶商的手里都要經過入倉--翻倉--退倉這一流程,新入倉的茶放在最下面,同一批茶自下而上陳列擺放。
倉庫地上有倉板,利用地面的潮濕來馴化青餅的苦澀。一段時間后將最底層的茶葉與上層的茶調換位置,由下而上,由內而外互換位置,以利于茶葉均勻受潮陳化,因為地倉越是底下越潮濕。而如果翻堆時間把控不好,就形成燒面、燒心、發霉變質的情況。這種做法叫翻倉。茶品熟化期后,進入陳化期,要將茶品取出,放到通風、較為干燥的地方,讓空氣循環,有利于排除倉味和雜味。這個過程稱為退倉。由此可見香港茶商,雖然是倉儲技術的先驅者,但地域環節的客觀原因,讓他們在普洱茶儲藏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勞動成本,同時又承擔著燒心、燒面、發霉變質的高風險成本。在香港藏茶,必須要有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來把控入倉—翻倉—退倉的,倉儲技術。感覺好難!但沒辦法這就是不具備地域優勢,所造成的高成本、高風險的----倉。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