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就是有方法、有規(guī)律地用筆鋒畫、頓出來的線和點的具體表現(xiàn)法的簡稱。每一個人執(zhí)筆、下筆的方式方法,執(zhí)筆的高低、豎立、側(cè)斜、懸臂、懸肘、懸腕或手腕著紙,以及下筆時輕、重、緩、急等等,都有著不同的習(xí)慣。這些不同的習(xí)慣,必然在筆鋒著紙時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顯出不同的筆法特點。筆法形式的特點,大致有正中、偏側(cè)、圓轉(zhuǎn)、方折、虛筆、實筆、順鋒、逆鋒等。同一類型的筆法形式,不同的人還有各自的具體特色。同一人的作品,從早歲到晚年,又總有些變化,有的人甚至變得比較厲害,但因?qū)儆谕蝗说淖髌罚部傔€有一線貫通之處。例如,吳偉早年作品有較為工細的白描人物,大異于晚年的潑墨粗放之作;如果仔細捉摸他早年和晚年不同風(fēng)格的作品,還能看出他的筆法始終是具有跳躍躁動的形式,即使局部比較工細,也不能完全變成含蓄渾穆。因此,依憑筆法的特點鑒別書畫的真?zhèn)危亲顬榭煽康摹?/P>
筆法對模仿的人來講,又是最不容易學(xué)得像的東西。每個書畫家,不管技藝高低,經(jīng)過幾十年的操練而逐步形成凝定的筆法特點,換一個人要在一朝一夕之間就把它完全接受過來變?yōu)榧河校遣淮罂赡艿摹3吮容^工整刻板的線、點還容易摹得像以外,稍為入縱流露作者個性的筆法,刻意臨摹,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能和原作相像。同時,作偽者自己的一套筆法上的習(xí)慣特點,在臨摹中極容易露出本相來。相反的筆法特性——樸拙和精工、滯重和飄逸等等,也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作偽者如果勉強去臨摹和自己的習(xí)慣筆法相反的書畫,失敗更是注定了的。所以,筆法對作偽者來講,是了難突破的一關(guān),不像下面所說的其他方面那么容易作偽。因此我們在鑒別書畫時,把筆法放在首要注意的地位。
要鑒別筆法,必須有個“樣板”作為依據(jù)。每個作者早年、中年、晚年的筆法總有些變化,掌握了某人一生中不同時期的筆法特點,才能認識某人作品的全貌。所以,還要有不同時期的樣板。但如果碰到孤本無證,那就難以依憑筆法來鑒別了。因此,筆法鑒別也有一定的限度。不過,古畫的時代風(fēng)格(共性),筆法究竟是在其中起主導(dǎo)作用的。南宋李唐、馬遠、夏圭等一派作品,筆法大都比較渾穆。明代王諤(當(dāng)時號稱“今之馬遠”)、吳偉等人雖承龔他們的筆法,但一般多見飛揚尖薄了,因此比較起來,仍然各有各自的時代特征。鑒定筆法,即使斷人比較困難(如孤本),斷代還是有可能的。當(dāng)然,如果碰到一幅摹得與原本較像的復(fù)制品,僅僅看筆法,還是看不出它究竟是哪一代的作品。不過摹總有摹的破綻,還可以從破綻中去識辨它們的時代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