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的共同原則,是面對一件待鑒別的作品,拿它同自己所掌握的同類作品(同一時代、同一地區、同一作家、同一作家的同一時期)的“標準”加以比較,相符合的為真,不相符合的為偽,這就是所謂“有比較才有鑒別”。但是,“標準”的具體內容,在三大流是各不相同的。
實踐派的“標準”,可以稱之為“標準水平”。它不是一件或幾件具體的作品,而是時代性、地區性、個性風格的一個綜合體,具有某種抽象性。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玄虛的,而是相當形象的,只是這形象是憑鑒定家由實踐的領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所以,當一件待鑒別的作品,大體達到或略為超出了作為比較依據的“標準水平”,它就是真的,否則,就是偽的。“標準水平”也就是某一位書畫家的筆墨功力、藝術成就所達到的檔次,在畫史上的基本定位。用手畫過他的畫風,用眼看過他的作品,我們固然可以給出它的準確定位;而即使沒有見到過他的東西,憑鑒定家的實踐領悟,進而結合文獻對他的評述,同樣可以給出它的準確定位。這就像《天龍八部》中的蕭峰,因為他本人的武功高強,所以,無論面對他所見識過的武功,還是未曾見識過的武功,他都能識別它的奧秘,自如地加以應付破解。
以“標準水平”作為比較的依據進行書畫真偽的鑒別,可以元代趙孟的《洞庭東山圖》軸為例。此圖的筆墨風格,在傳世的趙氏畫跡中從來沒有見到過,所以,有些鑒定家認為并非趙氏所作,而是他人所作,趙氏僅在本幅上題詩而已。也就是說,是一件無款的趙題元畫。而謝稚柳先生便以“標準水平”為準則,提出:“除了趙孟,還有哪一個元代畫家能畫到這樣的水平?”于茲作為趙畫遂成定論。
那么,是否所有具有高深造詣的書畫家就一定是高明的鑒定家呢?并不是的。因為高深造詣的書畫家有三類:一類是通過全面比較、研究而后選擇一種或幾種傳統的風格加以繼承發揚的;另一類是一開始就認定一種或幾種傳統加以繼承發揚的;還有一類是反對繼承傳統,強調純粹的個性創意的。后兩類書畫家對于筆墨風格的認識有較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固然幫助了他們個性風格的建樹,但卻限制了他們對于他人筆墨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