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揚州片”贗品的鑒定。這類產量極大的贗品,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普通人家裝飾廳堂的需要。據說,當時的揚州城里很多人家都有“八怪”的字畫。這類贗品流傳至今,危害極大,當今各地民間書畫市場及小型拍賣會上常能見到此類贗品。但此類贗品大部分屬于中、低仿品,裝潢簡單,印章多是手工仿刻,很難過關。其中書法贗品以鄭板橋、金農、黃慎、高鳳翰等人的橫披、條幅、對聯居多,皆筆弱墨滯,死而無生氣。只要仔細觀察是容易區別開的。
二、代筆作偽及同門造假作品的鑒定。代筆作偽的情況很多,在“八怪”中也曾出現,但主要是偽畫。書法創作比較容易(省時),因此代筆者很少。同門造假。學生跟老師學幾十年,其基本筆法、用墨、落款往往與老師一脈相承,若再鈐上老師的印章,這類作品最難鑒定。此類贗品,最容易找到破綻的地方就是落款字跡。
三、通過研究他們書法風格形成的過程和用筆、用墨的方法來鑒別。以金農、鄭板橋書法為例:作偽者很難做到二者用筆、用墨信手插柳,俯拾即是的境界。我們能見到金農的書法作品有隸書、行草、寫經體楷書、楷隸、漆書五大類,屬于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其發展順序是有規律可尋的。作偽者若無序摹仿往往會張冠李戴,漏洞百出。鄭板橋“無今無古”之書,并不是佛祖點化,一瞬而成,而是慘淡經營,長期摸索,師心獨創的結果。其書除從漢魏碑版中吸取營養外,又從黃山谷書法中汲取靈乳。他取黃山谷書法的風神,又參以畫蘭、竹的筆法,猶如蘭、竹葉的再現。而作偽者不知其中奧妙,只是過分突出其書蘭、竹飄舞一面,無內涵,破綻易露。
四、依據所鈐的印章來輔助鑒別。隨著照相制版,電腦刻章等新科技的出現,近年來有些人提出,印章不能作為書畫鑒定的依據。其實,那主要是不能作為現代書畫作品的鑒定,用于古代書畫還是有效的。鑒藏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拿到一件書畫作品后,根據紙墨包漿,裝裱風格款式等等,很容易判斷作品的年代,但真偽吃不準,此時印章起了作用。老仿品,所使用的印章,多為手工摹刻的石章或以勾描鈐稿腐蝕銅材或鋅材的金屬章。因石頭固有的特性,摹刻的石章要想完全一樣,幾乎不可能,而腐蝕所得到的金屬印與原鈐也有微小的差異,且無金石味。若有確定為真跡的印章鈐稿可對照,能輔助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