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風眠17歲赴法國學習西方藝術,到25歲學成歸國,其7年間是由名師指導,接受了嚴格系統的訓練,已受到從古典到現代西方各種風格藝術流派的影響,作偽者不可能有這樣的基本功。
二、林風眠的繪畫不僅融入了西畫的技法,而且他更多地借鑒了中國民間藝術,從中吸取了豐富的養料。
三、林風眠倡導的“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這是他一生的藝術主張。表現在他的作品中,既不是純粹的西洋畫,也不是傳統的中國畫,但是他那豐富的色彩,新穎的表現技巧,抒情的意境,構成了他“創造時代藝術”的獨特風格,作偽者只能望而卻步了。
四、上世紀50年代初,林風眠像一只離群的孤雁,在上海南昌路52號二樓小屋中面壁而居二十余年。這種苦行僧般的生活,修煉了他的心境。“寧靜、優美”是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無論是撫琴沉思的古裝仕女,還是在田間地頭勞作的現代農婦,或者夕陽下的一片秋色,那種空明的意境,仿佛是從陶淵明的境界中飄然而來,是作者心靈的真實寫照。
五、林風眠早年主要從事油畫創作,學習西方印象派藝術,講個性,重表現,強調大面積色塊的對比,輕松自如,不失其凈,線條粗獷,夸張變形,藝術效果極為強烈。而作偽者用色沒有章法,反復堆涂,勢必使色彩變得更臟,灰暗而無光亮,從而露出馬腳。所以有行家認為,要仿林風眠的畫,色彩與線條是兩個不可逾越的關口,這是有道理的。目前林風眠的贗品,毛病往往出在色彩關系不協調,不鮮亮,線條不夠流暢自然。鑒賞者只要遵循以上幾點去分析,再多看看林風眠的原作或畫冊,是不難發現問題的。
退一萬步說,如果有作偽者,仿冒林風眠的作品,能達到林氏的水準,做到神形兼備,能瞞過各路專家與藏家,那么他的作品也具有收藏價值,他同樣也能成為藝術大師,沒有必要背著一個“作偽者”的罪名遺臭萬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