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式彩畫在等級制度上的劃分是很嚴格的,不同類別的彩畫在建筑裝飾上是不能濫用的。而官式蘇畫的等級劃分是比較困難的,它不像“合璽”、“旋子”彩畫那樣,在細部紋飾上都有嚴格地規定,甚至排列順序都不能顛倒,用金部位多少都有詳盡的要求。官式蘇畫在紋飾和工藝上都是比較自由的,官式蘇畫總體上大致可分為三個等級:
1、高等級的官式蘇畫(金線蘇畫),主體線路為金線,卡子、錦紋、夔龍、夔鳳、花團等細部紋飾為片金或金琢墨拶退做法,局部枋心、盒子為窩金地做法。
2、中等級的官式蘇畫,主體線路為墨線,卡子、蝠磬、卷草等細部紋飾基本上為煙琢墨拶退做法,個別地方點金做法。
3、低等級的官式蘇畫(墨線蘇畫),主體線路及紋飾均為墨線,不見金色。
官式蘇畫的等級關系難于劃分,一般的說一組建筑群的主體建筑采用高等級的官式蘇畫,次要建筑采用低等級的官式蘇畫。
◆ 官式蘇畫裝飾性強
《工部工程做法注釋》上說:蘇畫做法,名目雖繁,初制唯以五彩變幻運用自然,除金琢墨蘇畫一種線路花紋飾金,其余類以淡雅樸素見長。不若后來名目之繁,大量使用金飾。清早期蘇式彩畫在“金箔”的使用上是十分有限的,用金量只占畫面的很小部分。到了清中期,金箔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由原來的大線、卡子局部紋飾飾金演變成較大面積飾金,如寧壽宮花園的云光樓彩畫,枋心里紋飾是窩金地青綠山水,倒掛楣子的牙子是混金的。碧螺亭海墁式蘇畫的檐墊板是渾金底色上飾以黑花蕊的白色梅花。金色是諸顏色中最易于表現華貴、莊重的顏色。在清中期蘇式彩畫較大面積的使用金箔,是與當時康、乾盛世的政治經濟相關的,象征統治階級的皇權。清晚期,由于兩次鴉片戰爭,清王朝逐漸走向衰敗,蘇式彩畫的用金量減少,只在局部殿座用金。例如西六宮的長春宮四角游廊彩畫,枋心為窩金地花卉。
◆ 官式蘇畫題材廣泛
官式蘇畫在題材的選擇上是為皇家服務的,體現皇帝的尊嚴、皇權的威嚴,出現了一些以夔龍、夔鳳為主題的圖案,配以博古、寫生畫、人物畫、花鳥畫等活潑的紋飾。從寧壽宮花園整體園囿建筑上看,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如寧壽宮花園的古花軒、遂初堂、萃賞樓、符望閣、倦勤齋等建筑彩畫的紋飾是以龍紋為主要題材,次要的殿宇(配殿、亭子、游廊、敞軒)的建筑彩畫有了相應降等級的紋飾變化,主要以錦紋、西番蓮、博古、寫生畫、團花和吉祥圖案為主。
官式蘇畫的紋飾題材上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吉祥圖案,它運用景物隱示吉祥,寓意極為豐富。如“萬壽”即萬壽無疆,彩畫上“萬”字用在飛頭上“片金萬字”,“壽”字用在椽頭上“片金園壽字”。萬壽無疆原本是祝愿長者長壽之詞,后來就成為祈祝皇帝長壽的專用詞。再如清中晚期官式蘇畫上大量使用云、蝠圖案,表示萬千之意,故稱“萬福流云”。因為“蝠”與“福”字同音,故以此代之。清中期官式蘇畫的枋心、包袱心里多使用“壽山福海”,“海鶩添籌”等吉祥圖案,“壽山福海”是祝辭“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演變而來的。這兩種吉祥圖案在皇家建筑彩畫中最常見,特別是繪于祝壽之所。如故宮的體和殿、儲秀宮,是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太后50歲壽辰而繪制的彩畫。
清中期的官式蘇畫里的寫生畫,以工筆重彩為主,到了清晚期,寫生畫大部分為兼工代寫的小寫意,主體紋飾多以花卉組成的吉祥圖案為主,其中又以牡丹花最多。牡丹花和玉蘭、海棠寓意“玉棠富貴”,牡丹花和石榴寓意“富貴多子”,牡丹花和石榴、佛手、桃子寓意“富貴三多”,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壽。石榴象征多子,佛手象征多福,桃子象征多壽。人物畫的內容、多畫“四儒八愛”等反映封建社會“賢、儒”思想的題材。
◆ 官式蘇畫工藝精
清中早期官式蘇畫的題材主要和旋子、合璽彩畫一樣,是以龍紋、鳳紋為主,吉祥圖案、寫生畫為附。這樣就決定了它的繪制工藝與合璽、旋子彩畫無大的區別,遍刷青綠大色,瀝粉貼金。工藝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工藝做法,玉作、拶退、平涂開墨、糾粉、反切等手法,這個時期的瀝粉工藝是瀝雙粉,兩條細粉并列組成。到了清晚期,官式蘇畫的題材、紋飾轉向更多的寫生畫,故專用于寫生畫的“落墨搭色”、“硬抹實開”、“作染”、“拆垛”、“洋抹”等工藝作法便應運而生。“洋抹”是匠人用語,即從西洋傳過來的水粉畫,用光線的明暗表現物體的一種畫法。如寧壽宮花園的玉粹軒找頭部位的開光里,擷芳亭的枋心里的寫生畫都是洋抹畫法。中國傳統的國畫是以形寫神,用線條的粗細、硬軟來表現物體的質感,如鐵線描、釘頭鼠尾、莼菜條、春蠶吐絲式線描。而“洋抹”恰恰吸收了西洋繪畫的精髓,把它運用到彩畫中。
清中期官式蘇畫的顏料使用,主要以中國傳統的礦物質顏料為主,普遍大色為石青、石綠,少量范圍內使用洋顏料。除此以外,清中期官式蘇畫還廣泛使用了間色,如香色、紫色、粉紅色,并且一直延續使用到清晚期,成為區別其它類型官式彩畫的特點。中早期官式蘇畫的間色使用面積較大,一般用在找頭上、包袱心、枋心、柁幫等處。清晚期,官式蘇畫的主要顏料被洋青、洋綠所代替,間色的使用面積也逐漸縮小,只用在錦紋的箍頭、帶子、海棠盒等小型圖案里。
清中早期的官式蘇畫,在紋飾組合及設色上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律,比較靈活。如清晚期成型的設色規律是“青箍頭、青楞線,綠找頭上畫軟卡子、黑葉子花卉。綠箍頭、綠楞線,青找頭上畫硬卡子、聚錦。”清中期官式蘇畫設色非常靈活,有的是“青箍頭、綠楞線,綠找頭上畫硬卡子,綠箍頭、青楞線,青找頭上畫軟卡子。”清晚期的找頭主要是青綠兩色顛倒,而清中期大量加入了中間色,香色、米色、石黃等,中間色與青綠兩色穿插重復使用,無疑沖淡了單純青綠色的莊嚴、肅穆感,使整體色調變暖,色彩更加豐富。
◆ 官式蘇畫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清康、雍、乾時期,由于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達,海外文化交流非常頻繁,象朗土寧等一批外國傳教土進入中國傳教,把西方的文化帶入了中國。這個時期相當一部分為皇家服務的藝匠,吸收了西方的文化精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涌現出一批中西結合的宮廷畫家。中國的實用美術工藝品、琺瑯、瓷器都吸收了西方的圖案、造型,同樣官式蘇畫也接受了西方繪畫的影響,出現了“西洋畫”。如玉粹軒找頭里的開光水粉畫,用顏色來表現物體的光感、質感。粹賞樓枋心里的洋卷草,就是從琺瑯瓶上的圖案照搬過來的。清晚期,西洋畫更多的出現了,枋心里的線法山水畫,即所謂的“界畫”,都是通過線條、造型、色彩、光感來表現的。
至此,清代的官式蘇畫,在流傳中不斷衍進、發展,從傳人至成型后漸趨完善、規范,始自清代中葉,成型于清代后期。大約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它紋樣活潑、不呆板、在有秩序中求變化,形成皇家建筑彩畫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