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毛片,亚洲黄色网址

歐陽中石:文化與書法

2020-04-23 zsdown520  2649  收藏  管理

演講人:歐陽中石 時間:2007年2月1日 地點:光明日報社


■特約主持人開場語:


大家好!今天我們很高興請到了歐陽中石先生。眾所周知,中石先生在學界、書界卓有成績、深受敬仰。

自古學文一體、書文一體、書人一體。中石先生在學術、書法、教育等多個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中石先生將從文化的視角,來講一講中國書法的問題。時間寶貴,下面熱烈歡迎中石先生給我們講課。


歐陽中石 1928年生。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歐陽中石先生在藝術領域博學多優:精于詩詞曲聯、擅長寫意繪畫、京劇為奚派嫡傳。在書法上,他也是各體兼綜,而匯通于行草,以東晉書風為宗,博采周金漢石、碑刻法帖之長,形成飄逸沉穩、剛健溫潤、靈動厚重的獨特藝術風格,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人像攝影:本報記者 劉新武


標題通欄照片為從商代至清代中國書法的部分代表作品,依次是:商代甲骨文刻辭、西漢馬王堆帛書、東漢《禮器碑》、東晉陸機《平復帖》、北魏《張猛龍碑》、東晉王羲之《喪亂帖》、北魏《鄭羲下碑》、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唐代歐陽詢《卜商帖》、唐代懷仁《集王書圣教序》、唐代孫過庭《書譜》、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唐代柳公權《神策軍碑》、宋代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宋代米芾《蜀素帖》、元代趙孟頫《種松帖》、明代董其昌書唐人詩、明代八大山人行書、明代傅山行書、明代張瑞圖行書、清代劉庸七言詩、清代金農題畫佛和清代趙之謙的書法作品。


今天是抱著向各位請教、學習的心情而來的,我希望大家肯于指出我的錯誤之處,一起來探討一些問題。在講“中國的書法”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談一談“文化”問題。


為什么談書法要先談文化呢?“文化”問題,是一個根源問題——一切問題都必須從這里談起。這個問題如不明確,就沒有了依據,其他問題就沒法談起。尤其,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標志。


歐陽中石先生在題字。今天,各種書法展覽和筆會成為書法藝術新的傳播途徑。


怎樣理解“文化”


文化是人對“美好”的追求


人,從生存開始,總希望這一會兒比過去“好”一些,明天比今天更好一些,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人們的一種天性。


這種向“美好”追求的愿望,豈止是“人”,即使是一般的動物,猴子、貓、兔子、狗,也無不如此。因此,我們說這是物種的一種“天性”,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活物”生存的必然要求。人們對于“美好”的追求有很多表達方式,“文”便是其中一種。在《禮記》里古人對“文”作過說明:“五色成文而不亂”,這是說多種顏色很有章法地聚合在一起便是一種美好的“文”。在《易經》里也說過:“物相雜,故曰文”。這是說多種東西聚集在一起,盡管物種很多,集聚一起,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姿態,多種多樣的集聚。“雜”,《說文》說是“五采相會”,所以“紛雜”多采,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征象。這種征象用一個“文”字概括起來,很妥貼,很全面,既很形象,又能表現出這種征象的內在涵義。


什么是“文化”呢?就是以“文”“化”之,也可以說就是:使之“美好”起來。


因此,作出“美好”的愿望,是“文化”;作出追求“美好的實際行動,也是“文化”;以“美好”的愿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后作出了“美好”的結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結晶。

如此看來,人們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來的一切愿望、行動、結果,都可以涵概在“文化”之中。所以,辭書中所說的: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于“文化”之中,或者說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覺得我這樣理解,可能靠一點譜,最少摸到了一點“邊兒”。


說到這里,我還想作一點重要的說明:在“美好”的后面,還必須加上“和諧”一詞。


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你也追求,我也追求,他也追求,應該說這是“全人類”共同都有的一種追求。既然是全人類共同所有的追求,難免就有互相碰撞的可能;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應當大家作出一個保證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動規范。這個規范必須保證大家都“美好”,這就要求大家“和諧”相處,大家都要彼此謙和、容讓、包涵、尊重。


譬如,這里有三個蘋果,有兩個人都想得到“美好”,都想吃蘋果。——這里必須先有一個規范:人人平等,公平分吃。不然兩個人搶起來,要以“搶”決定誰分幾個,必然引起爭斗,不管是誰勝誰負,總不能實現大家都“美好”的結局。如果有一個“公平”的原則,就會省卻許多矛盾。三個蘋果兩人分,一人一個而外還有一個。把剩下的一個分為兩半也可;根據實際需要一個人多一些,一個人少一些,都無不可。大家“和諧”相處,皆大歡喜,該有多么“美好”!或者商量一下,這一次都給甲吃,下一次都給乙吃,只要大家都高興就好。


所以,我認為“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核心要求。像這樣公平、和諧的相處,達到全人類的“美好和諧”,沒有一個共同的約定,訂出一個共同的規范,是很難達到的。我們的先賢對這個問題早有認識,他們提出了一個“德”字。早在《莊子》這部書里就提到過“德”,以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謂之德。德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它雖然不是一種“東西”,但是一種很不一般的內在的一種“能量”的力量。這種力量會使“東西”生長,會使“事情”成功。可見一種可以增強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動成功的力量。我們怎么樣來說明這種力量呢?我體會它是一種“勁兒”,說是一種“契機”似乎更容易被理解。


“德”這個字的構成也頗有意思,中國字中,凡帶有“彳”偏旁的,都表示是一種“進行”中的意味。“”分開來看是“”和“心”兩部分。“”原是一個“直”字。可能是表意又表聲的。從會意的角度來說,“從直從心,直心為德”。所謂“直心”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心中坦直平和的意思。這就是說:它是一種“坦直平和”的契機,它自身如此,希望一切也都如此。


在老百姓的語言中,尤其“北京話”中,有一種說法:“得咧”的“得”,有時化簡為“得”,就是在說:行啦,一切都成功了,都達到了非常“合適”的情況。這種說法正好就是“得”的真正涵義。還必須說明,這個“得”不是僅指一方面的,而是指所有方面,無論從哪方面都合適的“得”,才是“得”的要求。為了保證全面的“得”,各方面又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就落在了這個“德”的身上。


為了保證全面的“美好和諧”的要求,人們必須有一個“德”的契機,這才是文化中的一個核心。美好的“文”如何得到“和諧”,要通過“德”這個契機;如何達到全面的“化”,也必須依“德”的契機。所以中華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與這一個“德”字,分離不開,也可以說:德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本質性的核心。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如懷素習字,告訴我們學書法要有刻苦精神。
在泰山的書法石刻。中國的書法藝術不是獨立存在的,她與中國的其他文藝形式,乃至自然風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文”的依據是“理”


“文”為什么是一種“美好和諧”的展現?它為什么展現出來的征象就是“美好和諧”?因為這是有依據的。自然天地間的各種事物現象是一種自然的、客觀的。它們的生成出現有其客觀規律,所謂“客觀”,就是不依人們意志的轉移而轉移,所謂“客觀”,就是它有自己的“必然”為什么它是“必然”的?因為它是合“理”的。


“理”在自然中、人類社會中,是一個無處不在,無處不遵的“必然”。


地球上的高低不平,有山有谷,有水有河,有草有樹,有人有獸;人們的性別族類各異,有這族那族,有這國那國,又都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又都各自成了自己的風俗傳統,不同的組合中又都有了自己的規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必然”,這就是“理”。


“文”的出現是由于“理”的必然而形成的。


譬如人面上的分布。人有兩只眼睛,橫著靠上長在左右兩邊,人的視野上下之間空間不需要太大,而左右之間正非常開闊。兩眼的里側不如外側開闔方便,所以兩眼外側活動的幅度較大,而且它們的外側很自然地有了所謂“魚尾紋”。“紋”是具體的形象的引申,原就是“文”。所以說“文”是以“理”為依據而形成的“必然”反映。


一個鼻子,如果橫著長,將聞哪邊呢?當然得豎著長,而且鼻孔向下,不然,下雨就灌湯了。

鼻耳下面是嘴,也必然扭轉一下方位,橫了過來。不然,吃東西就要漏掉了。為了嘴要開闔,在鼻子兩則,一直延伸下來,有了兩道“騰蛇紋”。這也是使嘴的活動得到方便,順勢而形成的一個可以松動的靈活地帶。有了這個“騰蛇紋”,嘴的上下開闔,便靈便了起來。可見,“文”的出現,是有“理”為依據的。自然,社會都有各自之“理”“文”是要遵從這些“理”的基本規范的。


怎樣理解中華文化


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那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有我們的智慧,在神州大地上,在不斷地進步中,自然而然地凝結成了一套適合于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應該毫不客氣地說,我們中華兒女自己就有足夠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追求美好、和諧!我們漫長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她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積累了起來。從先秦而下,她沒有停止過新內容的成長。無論漢魏六朝,隋唐元明清,以至近代當代,都有一點新鮮的學問成長起來。這就是說:在原來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積累。特別在明之后,域外而來的“洋”文化不斷涌入,又使我們增添了一部外來文化。應該這樣來理解:域外文化的涌入,是我們很表示歡迎的事,使我們長期進行著的文化增加了新的內容,中國人是不怕富有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化”。中國人不拒絕外來財富,先引進,再結合,進而“化”之,最后就再也不易分得清楚。譬如,佛學中有一個“禪”字。當然它有著它獨有的涵義,但來到中國以后,到了蘇東坡那里,它就有了他的詮釋,到了黃庭堅那里又有他的詮釋,都和釋氏原義有了顯著不同。正因為我們有著這樣一種“引進”、“結合”、“融化”的三部曲,就使得我們“中華文化”成了一個有自己特色、隨時在發展、善于融合的一個生命力量。所以我們的文化就成了一個無所不容、博大精深、無可限約的文化了。


有人說我們的文化發展還不夠快、也不夠先進,是這樣嗎?我覺得中華文化進步絕不慢!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可是后來我們就沒有再發展下去。這是因為中國人不聰明嗎?我想不能這么說,因為我們中國人根本就不想制造一種殺傷力強大的武器。中華文化追求的是避免征戰、避免不幸,更穩妥地向前發展。所以我覺得中華文化是緊緊地抓住了“美好”、“和諧”向前發展的,寧肯慢走一步、少走一步,也不愿意在那些不妥當的路子上去走。


因此說,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它是一套很完整的體系。雖然她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地在發展、在擴大,雖然她隨著世界的發展不斷地汲取融化,“中華文化”日益豐富、新穎、厚實、龐大起來,但有一條貫穿中心、毫不偏奇的總方向是絕不改變的內核——“美好和諧”,摒除邪惡。期望全人類大家一齊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諧”之中。


文化的發展


發展的條件


人生活在社會上,生活在自然中,一代一代地傳承,形成歷史;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又在同一個地球上,相互間一定有所溝通。這樣文化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記錄”,一種能力是“交流”。因為文化是歷史的、又是全人類共有的,所以必須看到它的歷史傳承關系,必須看到它向四周的交流關系。如果沒有歷史的發展,人們不是一代一代地往下傳的話,我們這個社會就根本談不到進化的問題;如果沒有交流,我們大家許多活動就不會共同走到美好與和諧。所以我覺得人們的共同生活,由于它的歷史性和全人類性,就會有歷史記錄和共同交流這兩種能力。這是“文化”發展的兩個必要的條件。我想東方也好,西方也罷,概莫能外,大家都是一個共同的愿望,在向美好、和諧追求著,創造出燦爛的明天,這就是“文化”的要求。


總之,歷史需要記錄,人們之間需要交流,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人類就不容易進步。正因為有了這兩個條件,歷史就得到了不斷演化進步;全人類的文化有了彼此交流,所以就得到了更加豐富、輝煌的發展。


記錄和交流最簡單的工具是“語言”。語言是最直接的現實。但正因為它方便,隨之而來的是轉瞬即逝。來得容易去得快。既有時間的限制,又有空間的限制。她不能“久”也不能“遠”。


人是萬物之靈,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就創造出來了可以超越時空限制的“文字”。


用“文字”來進行記錄和交流,不管東方和西方,大家都想到了一塊。思路雖然不盡相同,或者直接記錄語言的聲音,或者用符號代替語言,或者以形體直接記錄事物形象,或者各種方式兼用,務以表達其意為能事。應當承認:各國的文字,都在日臻完善地展示著她們的功用,充分地展示著記錄與交流的功效,為她們的文化發展貢獻著無可爭議的作用。


王羲之的《何如帖》、《奉橘帖》。王羲之被看作中國書法史上的“書圣”,他的書法風格深深影響著后世。


“漢字”與“漢文”


漢字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


中國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一直流傳使用到今天的卻只留下了我們的漢字。這是因為她一開始就抓住了“文字”的本質,盡管在歷史的發展中,在形體上有很大的變化,而在基本原則上,只是愈來愈完善、精密而已。從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比較系統完備的甲骨看來,以“形”狀物,合“形”會意,象形為本的成字要領,很早已成了漢字最根本的原則,這就使她超越了諸多的限制而發揮出可傳至久遠的功能。所以我們說:漢字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


譬如“又”,是手的象形,兩個手同向左,一上一下,則是朋友的“友”;如果兩個人出手相對,則成了“鬥”(斗)。(原形如圖)


再如“人”,兩個“人”同向左,則是“從”;同向右,則成了“比”;如一左一右,則成了“北”;如一正一反,就成了“化”。(原形如圖)


另外還有直接作符號專指某處的“指事”,一形一聲的“形聲”,輾轉相注的“轉注”,以及借字代用的“假借”等等,合起來稱為“六書”。


應該承認:這種為了解決長遠的交流傳播的實際方便,創造出了把形、音、意集中為一體的漢字,確實有著無可替代的科學先進性。我們不敢作更遠的展望,想到那遠的、人類語言都達到了統一的“將來”,僅從已經過來的歷史或者比較近的“將來”來看,她的先進科學性是無可懷疑的。我們這樣說,絕不意味著她不有待于向更高處發展,更不意味著她已十全十美,她當然在科學性上還須作更縝密的研究、改進。


再說說“漢文”。由于漢字在鍥刻以至于書寫上,都有一個麻煩的過程,在展現中需要簡單直接,因此,在行文上自然地要求“簡約”,要比直接記音成文的辦法要簡而無誤。于是,我們的祖先便發揮了極大的思維才智,創造、總結出來了一種“結字成文”的“文字”規范,逐漸通行于神州大地上。這套系統不是古代人們的口頭所用,主要是書面的一套體系,所以稱之曰“漢文”更確切一些。


“漢文”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每個“字”的作用,集結成文字規范。古文中的名篇、名句一直流傳到現在,為人們所喜聞樂道。這充分說明了我們的“古文”并沒有“過時”,她有著她了不起的生命力。


我總這樣認定:漢字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漢文是漢字晶體連結成閃閃發光的“串珠”。這是中華文化中一組“亮點”,也許正由于她們的存在與發展,中華文化更有展現的方便舞臺。


王羲之練習書法的插圖。借鑒前人的經驗,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
怎樣理解“書法”


“書法”一詞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確。很早時是說寫文章的一種筆法,以后轉成為書寫漢字的一種規范。在流傳中,甚至以為如果只局限在書寫法度之內會降低了“書法藝術”的高度。甚至有人認為一幅字就是一張“書法”了。應當說,不管高看一眼,或低看一眼,都不關緊要,無論怎樣都與書寫的問題有關。但規范、法度、過程、成果,應有所區別,本不是一回事情,籠而統之,不太合適。


如果把“書法”概括起來,無論規范、方法、書跡、評論、分析、鑒賞、考訂,甚至文字學,用具等等都積聚梳理在一起,說這是一門“學問”,倒是很合適的。尤其我們不要把“法”簡單說成“方法”,而理解為“佛法無邊”的“法”,則可以說得過去,不會產生些糊涂觀念,再不致拿著一張寫成的字叫做“書法”了。


“書法”是一門有關書寫的學問


書寫的內容是文字,文字的展現必須解決實際問題的。如果寫出來不能讓人認識,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因此,它必須寫的是字。寫出來的字還應該盡可能地好看,否則就會大大降低了它存在而動人的力量。因此,寫出來的字必須正確、美觀。


怎樣才能正確美觀,就需要從許多工作方面進行考慮。比如字的形體、字意的組合、辭意的合時合體。字的形體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書寫內容,在歷史上有成功的規范,歷史上早已經有了評定,我們對于這些都不能粗疏任意。


到底“美”“不美”,不由我們來定,歷史的眼光不能,忽視,發展的眼光不能迷惘,人類社會必然有明晰的看法。……


因此,鋪開來看,我們現在世界上所存在的學問,一點瓜葛都沒有的學問幾乎沒有,對于一個文化人來說,這許多的學問,不能是無用的。當然有些是距離近的,有些是更直接的。諸如文字學、文學中的詩、詞、曲、聯,字體書體的歷史、美學、哲學、品鑒理論、行款格式、稱呼儀禮、甚至紙墨筆硯都有許多講求,都是些必不可少的知識。


還要說到“法書”,這確實指的是通過“書寫”而形成的“書跡”情況而說的。過去對比較“好”的書寫作品作出稱贊,說這是一件“法書”,意思是說:這是一件可以作為“法式”,作為“榜樣”,可以作為學習“范本”的作品。這種“作品”之所以被稱作“法書”,說明它本身已經是一件很有價值的“藝術品”了。在這種意義上說,“書法”是關于藝術的一門學問,通過這門學問的研究,要求有所“落實”,當然要落實到“作品”之上。因此,應該說這是研究這門學問很重要最直接的一個落腳點。學問的發展,越來越細,越來越深入,表現的側面越來越多。要求把許許多多的方面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很不現實,社會在進行著各方面的分工,應該互不偏倚,互相尊重,從不同的方面集中成一門學科的研究,必會取得很好的成效。尤其把“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實際感受經驗結合在一起,一定會在相互印證參照中得到更全面的收獲。


關于“書法”實踐的問題


我每每說,漢字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漢文是晶體結成的串珠。現在再說一句,“書”是“串珠”之外的絢麗“光環”。至于如何能使文字得到展現,如何使“書法”的理論落實到實際中去,則必須要有展現的能力的問題。關于“學”與“練”。人們常說,在練字,“練”就是自己在實踐中摸索成功。自己不斷實踐,要用“功夫”。“功夫”就是“時間”的積累。一個人的生命時間不是無限的,做了這個,就占用了其他,充其量能有多少呢?再說每個人的時間都差不多,“功夫”豈不大家一樣,成就應該是差之不多。但事實上的確優差之間距離極大。所以我不太同意下“功夫”去“練”。“練”不得法,很可能是重復自己的錯誤。當然,必要的時間是必不可少的,但,用的“時間”越少而取得的成績越大,才是最“合算”的“生意”。“學”則是把人家已經公認為成功的東西拿到自己手中來,不必自己去摸索,費事的不要,錯誤的不要,專揀好的拿,這是多么“合算”的事!當然,首先要能辨認“好”“不好”。肯定一開始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必須聽一聽社會歷史的意見,不需要獨特的偏見,而要聽公允的社會歷史的共識。“取法乎上”,是“便宜”的路程。認定目標之后,就要一點不差地把對象完全拿了過來,就是紋絲不改惟妙惟肖地學到自己手上來。這樣,第一“煉”好了你的眼睛;第二“煉”好了你的手,看得既準,看到了就能寫得出,你的書寫能力就了不起了。可能要寫好一個字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會寫這一個字,第二個字就容易多了。能會了兩個字,以后的第三、第四,就步步容易多了,會上十來個字,差不多許多字就都會了。這種“先精而后深”的規律,是給能夠抓住第一個字的人準備的,與那種從來都是一摸就過的人無緣。這種“學”的方法,大家可以試試看,如果真能寫好了四、五個字,結果其他都不會了,可以推倒這種“學”法。不妨“上”一回“上當”,試試再說。總的說來,不“學”光練不行,太費“功夫”,“學”而學不死,一定結果是“不死不活”;所以“學”必須“有實效”,抓死一個,越抓越多,“學”得雖“少”而“會得多”;這是“學”中最“便宜”、最“合算”的方法。“書法”實踐,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要想達到一般的水平,是人人可及的。以上只是我一些很幼稚的膚淺的看法,說出來請專家朋友們指正。我希望“書法”這一學科,能夠從各種學科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并能夠為各學科提供方便,在社會的發展上煥發出她應有的光采。


現場問答:


問:在電腦時代,更多的孩子面臨的是聲光電的沖擊,他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如戲曲、書法等往往知之甚少,我想請問您對此是怎么看的呢?您作為一名老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去回歸書法、回歸傳統文化呢?


答:對有些新鮮的事物,我們應當熱情地歡迎。比方說電腦,它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對促進我們的進步無疑是有意義的。我記得有一種電腦光盤,集中了許多古代的典籍,你要查什么內容,一敲鍵盤就能找到,過去讀書總是圍著一個大書架,翻、檢、爬、梳,費時費力,很不方便。現在電腦把你查考的時間節省下來,這不是很好嗎?當然,有時一個復雜的查找過程能給你一次深入思考的過程,有它應有的意義。但縮短這個過程,無疑是大好事。


但是目前的狀況,這些電腦的作用不是那些優點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于孩子,電腦多是作為游戲的工具,這也是個事實,危害嚴重。可是你能說這是電腦之罪嗎?


對于“傳統”一詞,應當深入地理解一下。歷史上有過的,不一定是“傳統”的。所謂“傳統”,是歷史上有,而且一直流傳到現在,甚至還會在將來也要流傳的,這樣就是“傳”而成“統”。如果只是歷史上有過,但一顯即逝,便不能說是“傳統”的。譬如“裹小腳”之類。“傳統”的也不都是好的,如“腐化”。我們要發揚的是“優秀的傳統”不是“優秀的”我們要摒棄之。一個兒童學習書法,要通過寫字來理解人的思維,理解人的生活,這就是素質的培養。如果我們只讓他把字寫得好看,而沒有其他要求,就會偏離教育的本來目的。還有,我想如果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充分地發揮歷史上有過的高峰,引導他們直攀高峰,中間那些教訓就不要重復了,因為那是歷史已經否定的東西。教育我們的孩子就是要使他們盡快地達到歷史上、全人類的高峰。問:中石老師,我曾是常駐中東的記者。在以色列的猶太人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能說80多種語言,許多猶太人都說他們在全世界跑了100多個國家,都沒有被同化,唯獨在中國被同化了。所以我就想問一下。您認為中華民族為什么有這么強的同化力?答:我覺得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我們民族追求和諧、美好的愿望太強烈。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上有偏重于保守的一面,又經過一個漫長的封建社會,有許多歷史的經驗是不容易改變的,或者說不應該改變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強調“德”、強調“和諧”,這不是無緣無故的,是積累了歷史經驗,積累了豐富閱歷,才得出這些結論,前面我說過,美好、和諧,這些是人類共同的追求,所以其他民族的人也樂于接受這些。與其說我們需要走向世界,不如說世界需要共同的融通。在文化的問題上,美好、和諧是核心,用這個標準衡量,中華文化是很先進的,所以容易被別人接受。


問:我是一名書法愛好者,書法藝術是我們的國粹,先生能否給我們展望一下它的前景。


答:從目前的情況看,現在書法藝術放開了手腳,藝術家各種想法都有,怎么走的都有,我們應當尊重他們,尊重他們每一個人的志愿,他愿意怎么樣發展,就怎么樣發展,至于到底哪個好,哪個不好,今天我們不好說,也沒有資格評論。歷史在向前發展,過去人們走過的許多道路,有彎的也有直的,甚至也有根本不通的,我們如果知道了歷史的高峰在那里,我們順著它往前走,就不會吃虧。廣大的書界專家朋友,都有自己的建樹,百花園中的姹紫嫣紅,各有豐姿,集中起來看絢麗多彩,是我們的前景,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望。


問:中石先生您好,在書法史上,“二王”應該是一個高峰了,沒有人會去否定這些經典的價值,但是就像沈從文先生說的,歷史會不會有許多僅僅是為了崇拜而崇拜,把經典當做一種偶像,把它神話了。我想知道您對這件事是怎么看的。


答:我想世界上、歷史上、文化藝術的高峰都不止一個,可能在局部的哪一點上也有一個高峰,這都是被歷史承認的。我想我們應該不遺漏任何經典、已經達到高峰和達到高峰的那個支點,絕不讓它們斷在我們這代人手里。人類總是不斷在攀登新的高峰,我們是其中的一個接力棒,要一棒一棒接下去,不要丟了我們前人的貢獻,讓它們在將來也能起作用。我想我們任何一個從事書法工作的人都應當抱這種態度。


■特約主持人結束語:


剛才中石先生以自己豐厚的文化底蘊、精到的學理見解,以對文化、對社會高度的責任心,以謙虛、嚴謹的文風、言風給大家上了一堂千年文化之課、四海文化之課、大家文化之課。中石先生的演講使我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其中,中石先生講到的人,講到的點,講到的事,以至于中石先生不顧高齡,一邊講課一邊站起來給我們揮毫示范,都會使我們牢記在心。謝謝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作品:政通國厚,倉實民殷。

全部評論(0)

新聞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浮梁县| 桐庐县| 三明市| 呼图壁县| 卓资县| 西乌| 庄浪县| 大厂| 夹江县| 永德县| 临江市| 文安县| 石屏县| 东莞市| 乐亭县| 富裕县| 会宁县| 车致| 中江县| 侯马市| 金溪县| 子洲县| 宁乡县| 威宁| 昔阳县| 高青县| 含山县| 凤庆县| 扶风县| 江孜县| 丰台区| 如皋市| 开原市| 宁海县| 黄大仙区| 久治县| 赫章县| 常山县| 故城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