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線條不易性品格
書法線條的不易性品格,主要涵義是:
(一)書法線條形態表現方法的不易性。譬如,無論張家李家,用筆萬變不離方,圓、藏、露、提、按、轉、折;輕重,疾澀、濃、淡、粗、細。在筆致上非方即圓,非藏即露,非疾即澀,或方園兼施,或藏露互濟或疾澀并且;在線形上或粗或細或長或短,或濃或淡;在神質上,或剛或柔,或剛柔交替。誰也跳不出這套已經成熟和確定了的路數,因為它是在「五體書」形成的漫長過程中,歷代書家(書人)實踐經驗的濃縮。正是這套「路數」才產生了中國書法,離開它則不是中國書法。古人所謂「用筆千古不易」,卻是深諳個中之理的。
(二)藝術構成法則棗線條組合多樣統一和整場變化的結構法則,及由此而造成的整體和諧性,永遠不變。因為這種法則是中國人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創造意識的積淀,是中國人民藝術創造和欣賞的標準,它已成為人們不自覺的審美心理定勢。
?。ㄈ┚€條自身固有的示意、象征、抽象性質,永遠不變,因為抽象意識是人類童年階段最可貴的意識抽象。抽象線條已被長期實踐證明,是表現抽象藝術的最好材料,漢字書法因為有了抽象的線條,才使它發展成為一門最鬼惑力的以臆象傳達為主的模糊藝術。這三項因素構成了書法線條不易性品格的全部內容。
書法藝術的不易性品格,給書法發展帶來了什么呢?
(一)鞏固和加強了書法藝術存在的穩定性。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多種傳統藝術的和文化。但有優劣高下之分。低級的藝術,是經不起歷史篩選的,所以當它發展到鼎盛之期,即它走向滅亡之時。因為人們自然淘汰了它。而優秀藝術則另是一樣,它能在篩選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穩定和鞏固。所以,它發展的鼎盛期,即是它在社會意識和社會心理得到最后確定之時。自此,它便作為定型的穩定的社會存在。由于線條的不易性品格,決定了書法藝術存在的長久性和不朽性。使得書法藝術愈趨規范化和程式化,愈趨社會化和群眾化。即或漢字不在通行,那么書法也將作為純觀賞藝術存在中國的藝術寶庫中,就像傳統京劇一樣,到什么時候都將作為優秀劇種保留在中國的文化中。(二)給書法藝術發展和革新帶來了束縛、阻力和隋性。這是我們要在下節內著意探討的問題。
總之,書法線條的不易性品格與它的簡約性和變易性品格,同時共存于書法線條形態之中。各個特征,均有其側重表現個性的特有階段,發揮各自的作用(積極的或消極的)。從上論述可知,「簡約性」是從線條本原角度考察,它是構成書法藝術的特有材料。線條存在則簡約性存在;易言之,簡約性隨書法藝術存在而不朽??傊?,它存在于書法發展的始終。但尤以書法發展初期階段(陶文、甲骨文階段)和書法線條徹底擺脫圖畫描繪性質而變成適合點畫書寫的階段,(秦末以后)特別是草體產生后,線條愈趨抽象化,它的簡約性品格更明顯表現出來?!缸円仔浴购汀覆灰仔浴故菑臅òl展的角度考察。但「變易性」品格主要表現在五體書完善、確立之后的階段。從中國書法史分析,晉唐前后是五體書成熟、完善、確立的界碑。晉唐以前,「變易性」品格表現最為突出;晉唐以后,「不易性」品格則表現最為突出,這是人們不愿看到,更是「革新家」所最忌諱的課題,然而,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存在。
如何認識這種矛盾現象呢?這就是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重要問題。
四 書法藝術發展的惰性
書法藝術同其它優秀傳統藝術品類一樣,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成熟完善的過程。在其成熟完善之前,它始終表現為上升狀態,盡管不是直線的;一旦成熟并取得穩固的絕對地位后,便呈現一種停滯狀態,盡管時代在前進,它永遠不可能與時代同步,再出現像產生五種書體那樣劃時代的創舉。書法史表明,隋唐以前,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的陶文時代始,線條變易性表現極為活躍,時時處在「追擊」狀態,故導致了篆、隸、草、楷、行五種書體的產生;但至隋唐時代,中國書法發展到了它的鼎盛階段,主要標志是「五體齊備」,「八法」齊備,而且已出現了「二王」和「顏柳」那樣的空前絕后的劃時代書家。隋唐以降,書法發展基本上由峰巔走下低谷,步入平原。就像一股洪流在緩緩地流淌下去,再也沒有洶涌澎湃的局面,偶有幾朵浪花,也僅是撞上了幾垛小小礁石,但始終改變不了它的基本態勢。所以隋唐以降,所謂的「創新」和「發展」已是另一種含義了。隋唐以前談創新、發展,主要指向兩大內容:(一)新書體的產生和完善;(二)書家風格的創立和變化。但隋唐以后談創新和發展,卻僅指書家個性的展現和書風的變化,不再含有對新書體創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