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性品格,給書法發展帶來了什么呢?因為簡約,線條本身便為書者提供了寄托和濃縮情感意緒的無限空間,書法被認為是人們表達情感世界的一種手段。前人早有論述。均認為簡約的線條具有無限的包容性,雖然難以說清道明,(也不要說清楚)但無不認為它可寄情達意,表現豐富的內心世界。二、因為簡約,書法成了一門以臆象為主的模糊藝術。線條本身給欣賞者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無限空間。因為書法線條是一種向人們展示無確定內涵然內涵又極豐富的藝術表現形態,恰如「道」那樣,是「恍兮惚兮」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隨著書者或欣賞者的主觀情志狀態而呈現出不同的「狀」或「物」,然而絕不是什么都沒有。這只是在書者或欣賞者面對簡約線條的澄懷觀照中始可獲得。正如《評書藥石論》指出的那樣,「無物之象」,藏之于密,靜而求之或存,躁而索之或失,雖明月諦察而不見,長策審逼而不知,只有澄懷靜觀,潛心默察,才能「察無形而得相」。可見,書法線條的簡約性是書法產生藝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歷代書法家,畫家都極重視線條的研究和線條的表現。
二 線條的變易性品格
線條的變易性,指的是書法藝術在其自身發展,成熟,完善過程中,線條是最活躍的因素。上述「簡約性」,若從另一角度去理解,即是它的變易性。「一畫」若無變易特性,則不可能衍化出「億萬萬筆墨」。如果說,「簡約性」意識,是人類為了整體把握客體事物的需要,那么,「變易性」意識則是為了更深入認識和發展(繁衍)客體事物的需要。「簡約性是從事物本原角度觀察」萬物始于一;「變易性」是從事物發展角度觀察「一生萬物」。兩者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傾面。用佛家觀察方法,「約」即「多」,「多」即「約」,無「繁」則無「簡」。
線條「變易性」品格,給書法發展帶來了什么呢?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促使了書法線條自身形態的變化。線條會隨著結字的需要,書寫工具的不同,書寫情境的不同,變化著自身的形態。譬如,線條可多可少,可橫可豎,可直可斜,可剛可預想,可長可短,可粗可細,可方可圓,可輕可重,可波可磔,可虛可實,可陰可陽,可明可暗,可濃可淡……隨機幻化,因勢賦開,宇宙中品物萬類,靈奇鬼怪,似乎均可由簡約的線條生化變幻出來。
第二,導致了書法形體的變化。書法形體的變化固然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但是形體的外在表現,是靠線條長短伸縮變化造成的。換句話說,由于書法線條的變易性品格,才給書法形體帶來了變化的可能性。因為,所謂線條的變化即是筆法變化,而筆法變化影響了書體變化。中國書法的五種書體,其形體都是各異的,變化相當復雜。
漢字書法形體,基本是在方塊形范圍內的變形。形體變化隨著人類意識發展,有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朦朧的審美感知到理智追求的過程。我們把不自覺的審美感知階段,看作群體意識的必然表現階段,理智的自覺追求,看作個體意識的自由表現階段。回顧書法史上形體變化軌跡,可以東漢隸書為界標,即東漢隸書成熟以前,書法形體表現以群體意識表現為主;東漢以后從魏晉開始,書法形體變化則進入以個體意識為主的階段。其標志和特點是:(一)在群體意識階段,「書體」即是當時社會通行的「字體」;在個體意識階段,「書體」與「字體」分家。因而字體(以正方塊為其特點)與書體形體也就不同(二)在群體意識階段,「書法」強調實用多于審美;在個體意識階段,情形恰相反;(三)由以上兩點必然導致第三個標志,即在群體意識階段,不強調個性和個人風格表現。所以往往一個時代一種書體為主,一種形體表現為主。總之,形體意識是不夠自覺的,社會審美時尚單調而非多元,且帶有粗糙,矯飾的傾向。所以書法藝術審美價值(不是歷史資料價值)也遠遠不如后來的草、楷、行諸種書法。
個體意識主要強調個性和風格多元化。它萌芽于漢末,成熟于東晉南朝。北朝隸楷以方為主,南朝方、扁、長形體均存在。說明書法發展至此,實用性質逐漸下降,觀賞性逐漸提高,個人風格愈居重要地位。其中原因,無論出于實用或出于審美,但線條變化卻是重要因素。
第三,由于線條的變易性品格,在導致線條自身和「形體」變化基礎上,最終促使了五種書體的產生,發展和完善。
在數千年的書法發展史上,書寫線條的每一次變化,都標志著一種新書體的產生。線條的變化大致經歷了幾個大的階段:
(一)由對圖象事物再現摹寫的圖畫線條,到對抽象事物表現的書寫線條,從圖畫到書寫的飛躍,這是最早人類書法意識的初步展示。表現了原始人類,由對最早的圖畫文字形體的「審美」追求,而為實用文字形體書寫美追求的強烈愿望。這是人們最早的抽象的形式美觀念具體外現。大致是在圖畫文字到陶文、甲骨文階段。
(二)書寫線條從抽象直線書寫逐漸轉移到抽象回環繁復的曲線書寫,大致是在甲骨文到小篆階段。小篆標志著古文字的終結。
(三)書寫線條由簡單的抽象曲線表現(篆書)逐漸轉變較為講究的點畫化,規范化的直線表現,即由小篆轉變為方形造型的隸書。隸書的產生,標志著書寫線條已相當豐富(已有八種用筆法)書法藝術逐漸遠離實用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品類。它向人們表明,作為書法語言的線條,從它的第一階段起,就已展示具有很強的變易性。既有伴隨書寫程式化而強化實用性的品格,又有伴隨書寫程式化而強化觀賞性(藝術性)的品格。棗預示它遲早將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品類。隸書的出現,正說明這一點。隸書的出現既是書寫線條多樣化,也是漢字方塊造型的規范化和成熟化。這些因素導致了中國書法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即隸書的確立之時,也是楷書、草書、行書萌芽發展之時。
(四)書寫線條由點畫化,規范化的直線表現,(隸、楷書體)逐漸向更自由更簡化更浪漫的書寫表現轉化(草,行書)。大致是在隸書向楷、行、草深化的階段。這個階段標志中國書法各種書已經齊備,標志著書法藝術已從純實用的院落里走出來,而真正進入了社會群眾的審美領域,標志著書法群體意識走向個體意識,群體風格走向個體風格。總之,標志著書法藝術發展自覺的開始與成熟。
當然,書法線條每一次變化所引起的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變革,并非直線上升。大致可以概括為:由繁而簡,簡而又繁,由「草率」到「規整」又到「草率」;每次變化都是一次藝術的升化。加上社會因素,往往在既復古又創新中,反復交錯,交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