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500年歷史的北海公園五龍亭的天花下竟然藏有三層彩畫。昨天,施工人員開始更換亭內彩畫,用貼有金箔的團龍彩畫取代了“文革”期間、民國時期貼在枋心的現(xiàn)代彩畫,恢復為清代彩畫原貌。
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五龍亭建筑面積573.53平方米,在太液池西北隅臨水而立,宛如五條浮出水面的蛟龍。五亭由石橋與湖岸相連,五亭之間又以弧形橋左右相連,建筑層次清晰、錯落有致。五龍亭曾是帝后和近臣乘涼、賞月、釣魚和觀看煙花的場所,現(xiàn)在則是游人賞景、休憩、拍照的好地方。
此次整體修繕主要包括屋面挑頂揭瓦、亭內地面鋪裝、油飾彩畫見新、大木檢修和裝修加固等。其中,五龍亭的油飾彩畫是此次修繕重點內容。由于常年臨水潮濕,彩畫嚴重褪色,工人摘下五龍亭天花后發(fā)現(xiàn),彩畫其實分為三層,并且每層的內容均不同,十分奇特。多方專家分析后證實,第一層是繪于三合板上的彩畫,為山水、人物、花鳥等蘇州畫題材與風格,明顯不符合皇家古建筑等級及傳統(tǒng)工藝做法,實際為“文革”時期(1971年或1973年)所制。第二層是紙質彩畫,圖案是煙硺墨岔角團鶴,經(jīng)考證為1925年即民國時期所貼。第三層才是清代原有的舊彩畫,圖案為金硺墨岔角片金團龍?zhí)旎ú十嫞瑧撌乔宕性缙陲L格的原始彩畫。經(jīng)專家多次考證和文物局批準,五龍亭彩畫最終以第三層為準進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