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0多年前的初春的一個星期天“趕場日”,筆者早早來到成都二仙庵開放的文物市場“趕場”,都快到中午散場,也沒有淘到自己可心的東西,正準備離去,忽然見到這本山水冊頁。其中張群先生民國甲申春對此冊頁的題跋引起了我的重視:第一,根據自己的閱歷略知張群是國民黨的元老,時任四川省省主席,也愛好書畫,與當時著名畫家董壽平、張大千頗有交情;第二,民國甲申猴年正是筆者出生年,情有獨鐘。根據直覺知道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但賣者好像也知點什么,要價上千。經過多次討價還價,終以800元的高價購得(當時800元對工薪族也不是一個小數)。
經過10多年的潛心收藏與研究并與部分藏友交流,得知這確是一件罕見的真跡,這里面真還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軼聞趣事。
首先,此冊頁為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內部用冊,長28、寬20厘米。藍布面,面上部留白印國民黨黨徽,下面從右至左隸書印留三行字:國民政府四川省黨部內部用冊。冊頁展開共11面,總長220厘米(如圖一、二)。經辨認,該冊頁確為上世紀40年代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內部用冊,真實無誤。雖時間至今只有一個甲子(60年),應是很短暫的,但這期間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得以完整保留下來已實屬不易。
其二,此冊頁除有四幅山水扇面畫外,有國民黨元老張群親筆題跋:“香宋先生榮縣名賢所作詩賦名聞天下此小品為其珍藏贈吾銘念民國甲申春張群”并蓋2.8厘米“張群之印”篆體朱印。(見圖)
張群系國民黨元老,抗戰時期時任四川省省主席。由于有了此冊頁,筆者查了不少文獻資料得知,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四川成了大后方,全國無數的機構、知名人士遷來四川,使得四川的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的繁榮,成都便成了全國的文化中心。1941年,因抗戰需要,由著名國畫家張采芹、羅文謨等人組織發起,將成都原有“蜀藝社”、“蓉社”、“成都美協”等三個美術團體合并成了“四川美術協會”,當時的三名主要負責人,除張采芹、羅文謨外,就是時任四川省省主席的張群,而像張大千、董壽平等著名國畫家也經常到張群華西壩寓所做客。據最近在四川成都新發現的張大千日記之十二記述:“十一日。(指1944年3月11日)羅兒從學校(回),全家俱赴翼之二哥宴。午后三時岳軍先生來訪,談關于舊畫展定美術節舉行。”這里岳軍即指張群先生,時任四川省省主席,兼中國美術節大會主席。這里指的是1944年3月15日由四川美術協會主辦的“張大千收藏的古書畫展覽”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美術協會內開幕。
其三,香宋先生即越熙(1867-1948)四川榮縣人,光緒十八年進士,會試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后改授江西監察道御史。民國四川著名詩人、教育家、書法家。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出其門下,而與國民黨元老張群先生交情甚深,朱德、馮玉祥、蔣介石等人在川時都曾登門資議請教。趙本人就是著名書畫家,他將此四幅扇面山水小品,原作者作于宣統元年(1909),趙自己珍藏了35年,趙時年77歲,當時他書寫的字,一個字能達20個大洋(銀元)潤筆費,可見此冊頁中的四幅扇面山水珍貴程度。故張群先生言:“此小品為其珍藏,贈吾銘念”。
其四,四幅扇面山水畫系“宣統元年(1909)秋於錦城道穆”后有兩小方朱印。據查,作者應是顧復初,清末人(1841-?)字幼耕,號道穆,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工詩詞善書。畫小幅山水,干筆枯墨,自然蒼古。這四幅小山水也盡能表現,作此畫時時年已68歲,盡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