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倉歷史上發源于我國香港茶商陳春蘭老號,茶商將茶品有計劃、概念性快速入倉陳化,這是早期形成濕倉的初步概念。在香港50年代以前,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港茶樓所使用茶飲是以大量而低價茶品供消費者無限制飲用,綠茶、紅茶、烏龍茶、鐵觀音等單價過高,無法大量供消費者無限制飲用,故低價而量大的普洱生茶餅、生沱、生散茶(曬青毛茶)成為其首選。然而港人習慣口感以重烘焙烏龍、鐵觀音為主,普洱茶(當時沒有渥堆熟茶)過于苦澀,港人將之置于倉庫中,使之自然陳化,過程中意外發現高溫、高濕、不通風環境能使之快速陳化;在不斷觀察和實踐后,50年代初期逐漸形成刻意的人工倉儲方式。50--60年代云南方面所考察學習之灑水渥堆制程,即源自與此概念。
直到90年代前后,香港大多數老茶莊老茶人對普洱茶的概念是一定要入倉的,且不重視年份,如果不好喝,盡管時間怎么久都是不適合品飲的(現代觀念為:茶質不好,如何倉儲都無法提升品質,與年份無關)。香港老茶莊的普洱茶,很多都是將外包紙與內飛拆下,不管年份與品牌進行販售。即使現在,老茶人仍然有這樣的認為:“云南所生產的茶品只是半成品,必須經過適當的倉儲,才能產生普洱茶真味,無倉儲不成普洱。”因此,濕倉茶品的概念,不只源自于香港,也成就和定義于香港。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