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藥酒和滋補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藥,因此兩者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但前者主要以治療疾病為主,有特定的醫療作用;后者以滋補養生健體為主,有保健強身作用。
從藥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藥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類。
滋補酒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
《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于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藥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藥合一:藥往往味苦而難于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藥的結合,彌補了藥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藥,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藥物配入酒中制成藥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藥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藥物的效果。酒與藥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藥,古人說“酒以治疾”。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藥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藥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藥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藥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遠古時的保健酒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后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于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藥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藥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采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于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尸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漢代至唐代之前的保健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于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后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于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的常規:“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藥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并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藥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藥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藥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藥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于藥酒的配制。熱浸法確實成為后來的藥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于內服藥,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制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的保健酒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藥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臺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于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于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藥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較多的復方藥酒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藥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藥酒的制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圣濟總錄》中有多例藥酒采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