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酒的消費者,一定會關注葡萄酒背標上的信息,而在部分的葡萄酒背標上,可以看到保質期10年這樣的標示。那么這個保質期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十年后這瓶酒就不能喝了呢?如果沒標保質期,是不是非正規的酒呢?

所有產品都有自己的保質期,一般過了保質期的東西就不能再食用了。但葡萄酒的保質期,卻是一個不確切的概念。我們看到國產和進口葡萄酒的標簽上都標注10年,其實葡萄酒的保質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是為了滿足國家有關進口衛生檢疫法規的要求。
從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GB10344-2005《預包裝飲料酒標簽通則》,明確規定葡萄酒和酒精度超過10%(體積分數)的其他飲料酒可免除標示保質期的規定。

葡萄酒作為一種飲品,如果用保質期實在不能揭示它真正的內涵,確切地說,應該是葡萄酒的生命期限。在國內有葡萄酒保質期一說,而在國外,葡萄酒不說保質期,而是說適飲期。根據我國食品有關法律,食品最長的保質期限是15年,因此,海關在葡萄酒入關時,都會加上一個保質期。
那如何判斷一瓶酒還能不能喝呢?那就需要引入一個葡萄酒行業的概念,即“適飲期”。適飲期,正如名字所說,能夠大體反映一款酒適合飲用的時間范圍。

葡萄成熟后,經過采摘、榨汁、生產加工、橡木桶成熟等一系列釀酒流程后,葡萄酒會得到釀酒師所賦予的提升,就好比人類進入學生時代。然后裝瓶,這時葡萄酒會進入休眠期,它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儲藏環境。經過陳年后,葡萄酒的品質會得到二次提升,這好比人類從學校走向社會的成熟過程。
經過陳年后進入成熟期的葡萄酒,其優秀的品質會持續釋放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就是葡萄酒的最佳飲用期。所以,世界上90%的葡萄酒的適飲期都在1至2年內,只有4%左右的優質葡萄酒才具有5至10年的陳年潛力,而只有剩下的1%的頂級葡萄酒才具有10年以上的陳年潛力。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葡萄酒(包括紅葡萄酒)都會在特定時間內達到品質頂峰,之后再慢慢進入品質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