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酒為水谷之氣,性熱,入心肝二經,暢通血脈,少飲有益。古代中醫說:“飲酒過度。傷生之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過飲敗胃傷膽,傷神損壽,甚則黑腸父胃而死。”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里說:“久飲酒者爛腸胃,潰髓蒸筋,傷神損壽。”

“酒為百病之長。”古人認為酒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腸胃,消憂愁。酒可以疏通血管,加快血液循環,中醫可以作為“藥引子”。筆者本人經常在臨床治療一些血瘀證及外傷時使用酒做為活血化瘀中藥的藥引子。適量的飲酒是一種保健的方法,對于延緩衰老,防治動脈硬化,治療冠心病,降低血壓,防止血栓形成均有利。酒也是一種麻醉劑,古代名醫華佗就使用酒做為麻醉劑做外科手術。

明代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記載,常飲菊花酒可以“治頭風,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顏色不老”,“令頭不白”,“輕身耐老延年”等。

酒有通經絡的作用,酒浴在日本稱之為“玉之膚”。酒對人體皮膚有一種良性的刺激,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對神經傳導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洞藏酒對于原酒的保存和后天的老熟、生香具有獨特作用。 白酒在歷經多年山洞儲藏后會更加風華醇美,愈久愈濃,愈久愈香,價值也會越來越高。專家們把儲藏達二十年以上的好酒比做液體黃金,用此方法貯藏的白酒清澈、醇香,是一種理想的綠色飲品,有益于人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