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喝普洱茶的時候,最早看的書就是臺灣人鄧時海的《普洱茶》,后來發現他總被一個人找茬,找茬的人叫鄒家駒,于是又開始關注起鄒家駒,開始看鄒家駒的書。
以前看鄒家駒的書,總覺猛料多,干貨多,受益良多。時隔七年,再讀他的《漫話普洱茶》,干貨還是干貨,但鄒老的一些論斷以現在看來,武斷了些。
鄒家駒的書信息量巨大,有詳實資料、有準確數據、有歷史真相,有故事傳奇,有驚人論斷更有大量爭議話題,延伸出來的概念和內涵也許超出了他當初寫書的初衷。最近,鄒家駒又火了,一切源于他那管不住的“鄒大嘴”,又一次成為普洱茶的爭議話題人物,不過,作為現代普洱茶的發展史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傳播推動者,其貢獻難以抹殺,鄒老的書還是值得再看,再研究!
以下用一個忠實讀者和普洱茶狂熱愛好者的心態細讀此書,不敢言書評,做些筆記而已,觀點僅代表自己,偏頗之處,歡迎探討爭辯:
該書前半部專業性較強,對普洱茶了解不深的讀者讀起來會枯燥些,故單獨挑幾條出來找找亮點:
一、關于普洱茶定義,“云南大葉種茶在自然演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實際至今還在流浪中…)
二、不同意“生茶”提法,“生茶是綠茶”!(現在生茶己深入人心,歸綠茶不只云南人不同意)
三、茶馬古道上向茶潑水是為了讓其回軟防止茶葉擠壓破碎,意外發生“熟化",導致藏人喝到的應是“類似熟茶”(前半句牽強,后半句有理)。
四、云南茶好在于“屬性極端,苦澀重,味釅,一些銷區不太適應。而經過后發酵,化苦澀為廿醇,相得益彰…”(說得準確到位,但卻無法解釋另一些銷區生茶也好喝的事實)
五、南中茶子的“子”,指大葉茶種。(學習)
六、普洱茶不應歸入黑茶,應單列一類(先見之明)
七、普洱茶在云南茶葉中的位置(云南茶葉分類圖中,開始條理清晰,看到普洱茶時,我開始凌亂)
八、普洱茶的制作:(此篇干貨多多,注意細讀)
1、楚雄廣通,普洱曬青毛茶曾經最活躍的交易市場
2、曬青毛茶的走向之—滇青,有春蕊、春芽、春尖、滇配茶和春玉。
3、曬青毛茶的走向之—各色緊壓茶,太多記不住,但記住了圓茶和餅茶不是一種茶。圓茶為357克,餅茶125克后改為100克。規格不同,銷區不同,可見規格根據各地客戶的喜好而制。
4、茶馬古道上馬駝之茶先散后餅,這個點贊。
5、熟茶誕生記(這個大伙好像都知道了,但注意“50年代初起源于香港”這句)
九、關于存放(本來是正解,特別是批駁過分強調干倉一條,正準備點贊,卻發現最后一句又打擊了我心愛滴生茶。)
十、普洱茶的口感(完全贊同“實事求是以口感論英雄”)
十一、關于藥理作用(“減肥”有理,“小白鼠實驗”還是免了吧)
十二、雙眼皮鳳凰(鳳凰沱茶和南澗茶廠的歷史記住80年代就夠了,單雙眼皮,就當笑談,只是這句“臺灣普洱茶書功利心太強,出書人自己有什么存貨就編造什么歷史”得記下,開始和臺灣人較真)
十三、銀豪沱茶(爭議的焦點在“臨滄茶廠關于這款沱茶的出品時間在1973年還是1987年”,目標開始對準鄧時海,盡管還客氣尊稱“鄧老”)
十四、古玩(該篇寫的都是一些銷售套路故事,注意提到:1957年省茶司全稱“中國茶葉公司云南省公司”;1972年2月啟用“中國土產、蓄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沱茶和磚茶76年才曾加。)
十五、班禪緊茶(了解一下寶焰牌班禪緊茶的生產歷史很有必要,建議完整看完,記住其生產最早在1986年,這次辨偽根由還是鄧時海的《普洱茶》)
十六、麗江問茶(此篇,主要是包裝上的打假,注意下其中有句“曬青方茶”,可見鄒抵死不同意“生茶”說法)
十七、欺世盜名以及下篇(針對云南大友普洱茶博物館的一張造假內飛,之前已經不止一次盯上這家博物館了)
十八、云南熟茶(先抓住鄧版《普洱茶》中的“末代熟緊茶”提法列舉了熟茶發酵的歷史,其實熟茶發酵是幾代人經千萬次試驗的心血和成果,無論內地還是海外,無論73年研發、74 年成功還是之前不斷嘗試的雛形,先輩們的努力功不可沒,在一具體年份上較真似乎有些小題大做了,接下來大量篇幅用在“喝霸氣的生茶是在浪費”的論斷上,還是堅持新生茶沒什么品飲價值的觀點,現在看來,生茶價值還是蠻高的嘛)
十九“干倉”砸“濕倉”(主題是言明過分強調干倉的壞處,很客觀,卻在開篇對曬青毛茶納入普洱茶的言論牢騷滿腹,且引用了現在看來漏洞百出的03版“定義”,期間為證明自己論斷還強調“存放也是一種加工方式”,看來固執多了便牽強)
二十、鐵餅神話(用了大量篇幅證明“50年代沒有鐵餅”,鄧版“普洱茶”有些編寫確實離譜)
二十一、面對創造歷史的魔術游戲(主要是打假印級茶,也是打假鄧石海)
二十二、紅蓮圓茶(全面針對臺灣茶人、商人)
接下來的幾篇相關考察、故事和茶人話題,可讀性較強,沒有特別強調的重點,倒是后一篇網絡茶話有些意思:
【網絡茶話】
關于倚邦小葉種的話題,鄒的觀點:
1、倚邦小葉種的來歷暫時未確定
2、認為一般小葉種原料生產普洱茶不好,但無法回答倚邦茶生產的小葉種好不好的問題
3、以有漏洞的定義去解釋倚邦小葉樣“聘圓茶”是否屬于普洱茶的問題,漏洞更大!
4、認為現喝小葉茶等于喝綠茶,即喝新鮮倚邦不如喝龍井、碧螺春等,那真不知道為啥有那么多的人喜歡喝倚邦新茶!
【古茶樹】
關于青餅話題:談到煙味時,又引申到“堅持喝未陳化生餅”話題。
關于和“天福”的官司:一場關于如何保護古茶樹的官司,一場和臺商(李瑞河)之間的官司,最終鄒家駒輸了。
關于景邁千年古樹仙逝風波:又一次和臺商(101公司蔡林青)有關的風波。
仔細讀完后發現,雖然該書名為漫話,結構較為散亂,但全書的中心思想卻很明確,通篇圍繞的都是“和臺灣人爭斗”和“曬青毛茶不是普洱茶”這兩大主題。前者令我欽佩,是的,我們云南茶人不該妄自菲薄,雖然臺灣人茶文化做的很好,但涉及到云南茶的名譽問題和古樹保護問題,應客觀公正地看待,我們必須出聲,我們需要更多的“鄒大嘴”這樣的斗士,搶過屬于我們自己的話語權。至于后者,直接品飲的消費者會給出最終的答案。
鄒家駒的《漫話普洱茶》系列一共2本,除了這本《普洱茶辨偽》,還有一本是《金戈鐵馬大葉茶》,相比之下,后一本情節更連貫,歷史脈絡更清晰,趣味性也更強些,讀起來也更容易,無須筆記推薦了。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