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梗概:文明的基礎是物質生產。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伴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茶的種植和利用也成為我國物質文明的重要成果。我國西南邊陲云南,遠在公元3世紀的蜀漢時期,就有種植云南大葉種茶的傳說。滄海桑田,隨著社會的變遷,現今云南普洱茶已蜚聲國內外。
作者簡介:鄒家駒,男,1953年生,中共黨員,籍貫四川合理。曾任兩任云南省茶葉協會會長,現任云南省茶葉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是蜚聲國際內外普洱茶專家。鄒家駒1976年云南大學外語系畢業后分配至云南省外貿局業務處工作,1978年至1999年先后任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外銷員、副科長、副總經理、總經理。1999年任云南茶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家駒出版有《漫話普洱茶·普洱茶辨偽》《漫話普洱茶·金戈鐵馬大葉茶》,另有多種上乘作品刊于海內外各種刊物。
內容亮點:普洱茶的形成與發展/普洱茶的產地/普洱茶的制作/普洱茶的存放/普洱茶辯偽/棗香厚磚/云南緊茶/古茶樹考察記/張國立:以茶辨性,以性鑒茶/景邁古茶樹風波
精讀筆記:
普洱茶的形成與發展
普洱茶品性溫和,既不似綠茶清寒,又不似紅茶濃烈,獨具沉香、醇厚、甘滑的風韻。普洱茶發展演變于曬青茶,但曬青茶絕不等于普洱茶。
云南大葉種曬青茶品,興于東漢,商于唐朝,始盛與宋,成熟于明,繁榮與清,衰于民國,復興與今。
人工發酵普洱茶(俗稱熟普)50年代初期出現于香港。云南省于1974年開始在昆明茶廠試驗生產,隨后在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普洱茶廠等地推廣。普洱茶的產地
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先后在云南南部發現的大型野生古茶樹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云南同時又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栽培和使用茶葉的地區。目前發現的山茶屬植物約有二百多種。云南茶好,好就好在它是最典型的茶。由于屬性極端,苦澀重,味釅,而經過后發酵,化苦澀為甘醇,相得益彰,茶性最終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普洱茶的制作
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是加工普洱茶的原料。寫普洱茶,得先交代曬青毛茶的制作過程。
歷史上,云南曬青毛茶是手炒手揉,日曬干燥,設備簡陋,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手工作坊。傳統制作,保留了柔和的陽光。自然緩慢和仍在變化中的干燥過程,也賦予了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廣闊的發展空間。
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及其制成品有悠久的歷史,對其分類和銷售情況,特別是普洱茶形成過程作一些簡要介紹。
1、直接以毛茶形態銷售和消費。
2、通過篩分、風選、揀剔和分級,精致加工成滇青茶。滇青茶經久耐泡,除一般飲用外,還宜作烤茶沖泡飲用。
3、經蒸揉或蒸壓成型,產品有沱茶、緊茶、園茶(后改名七子餅茶)、方茶、餅茶、等壓制差,習慣上統稱緊壓茶。
4、以上曬青系列產品,經過后發酵陳化,均可演變成普洱茶。相對于自然發酵陳化的“生普”或“原舊普洱茶”,人工發酵普洱茶被茶人稱為“熟茶”或“熟普”。人工發酵普洱茶陳化期比生茶陳化期短得多。
筆者認為,保存茶葉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使用的包裝材料透氣性好;不裝罐不烘烤不冷凍;儲藏地點避開所有異味;空氣中間歇性保持一定的水分;開倉關倉造成時有熱脹時有冷縮;新老茶品、生茶熟茶間雜堆放,以老促新;定期翻動,使其陳化均勻;陳化成熟后移到較干燥的倉庫或地方繼續存放。
我們平常說的“干倉”,是指茶品熟化后放置的相對干燥的周轉倉。許多普洱茶書強調一點,不及其余,唯干似好,唯干為榮,真理是相對的,錯位一步就成為謬誤。沒有一定的水分濕度,哪來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環境。許多人盲目追求虛無縹緲的干倉,茶肧多年不見變化,既浪費時間、電力又浪費金錢,到頭來只好去宣揚喝苦澀的曬青生茶。
普洱茶辨偽
普洱茶是茶中古玩,買陳年普洱需要培養眼力,認識標牌,懂得香氣滋味固然重要,但學習歷史,了解時代背景知識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芳村賣的云南普洱茶圖譜謬誤太多,我準備寫一些列云南普洱茶史話逐一澄清。圖譜中的云南普洱茶磚內扉,標明是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分公司1957年生產的38×50mm棗香厚磚。我僅指出三點:一是1957年省公司的全稱是“中國茶葉公司云南省公司”,名稱中沒有“進出口”,也沒有“分公司”。二是1972年2月啟用“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三是1976年才增加普洱沱茶和普洱磚茶兩項生產。1957年到1976年,時間出入達二十年之久,生個小孩都成人了。至于價格上鬧出多大差距,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想象,有那么長的時間和空間,渾水摸魚者宰客會更加得心應手。標帖弄老弄舊,造假者辦法多多,花幾分錢的內扉成本,企圖換的成千上萬的歷史價值。
而棗香厚磚的說法,也不知道是怎么“商文化”出來的。或許茶葉容易串味,不小心傳出了大棗的味道?
云南緊茶
云南大友普洱茶博物館珍藏的茶品中,有一個1975年至1985年期間生產的純粹是沱茶外形的所謂“云南緊茶”
云南茶葉界都知道,在1975年至1985年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計劃經濟特征最明顯、控制力最強的時期,那個時期,云南根本沒有下過“票圖”中所謂“云南緊茶”的生存計劃,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這個產品。
云南緊茶,指的是銷西藏的心臟形和1976年改為長磚塊形成的緊壓茶,從計劃安排到業內的人士都知道這一點,沱茶的計劃安排,從來是同緊茶分開的。造假販假者一不懂歷史。二不知道計劃經濟的法則。三不按業內的行規,隨意編年造史,制造贗品。說是沱茶,包裝紙上又印有緊茶字樣,說是緊茶,又壓成沱茶形狀。再者,這一時期亦沒有心臟形緊茶生產。
古茶樹考察記
在哀牢山、無量山和雙江邦馬山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跋涉。隊伍中,有年近六十的省人大領導,有二十剛出頭的學生。他們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旅游“背包客”,也不是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戶外活動者,這是省茶葉協會組織的科研、教學和政府部門對普洱茶產區的古生茶樹進行的系列考察活動。
80年代初,香港茶葉商會會長在交易會上告訴香港民眾,長期的普洱茶飲用中發現,越南、泰國、廣西等地的普洱茶,應市可以,但不宜長期存放,而用云南大葉種原料生產的普洱茶,耐放耐泡,如加工得當,在長期自然陳化中去掉較為強烈的苦澀味,滑口陳香,必定成為普洱茶之極品。那些年的交易會上,云南展位擠滿了港澳茶商。云南普洱茶得以傳播發展,在眾多的競爭者中獨樹一幟,這與云南普洱茶產區內豐富的古生和栽培型大茶樹有著密切的關系。考察云南普洱茶種質資源,探索云南普洱茶凸顯的生物學奧秘,是此行的目的。
2003年7月,張國立來昆明拍戲。我泡了一壺十多年的老茶,我們飲著。從前對他的了解是在屏幕上,他認識我,才幾個小時,所了解的就幾個字:“云南省茶葉協會會長”。我們品茶論茶,我沒提一句屏幕上的事,它沒問一句茶葉的事。然而,他卻突然對著我那壺茶說,他雖然有各種各樣年代的茶,現在一比,算是喝了醬油湯,喝暈了,這壺老茶正好打醒。在云南拍片期間,張國立捐資認養了一棵古茶樹。
就這樣,在茶壺里與歷史交匯、沖泡積累在普洱茶上的悠悠歲月成了我們此后共處時的必要內容。他說他在茶壺中慢慢地細細地解讀我,并說影響了他的生活態度。
思茅市臨滄縣景邁村萬畝古茶園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株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樹在千家寨“茶樹王”官司開庭前悄然死去。根據歷史記載,五百年前古茶園發生一次大火災,四百年前遇一次大蟲災,80世紀中后期曾遭亂砍濫伐,經歷滄桑。簡介牌上說明,千百年過來,古茶園的茶樹,全靠自然肥力生長。
千百年來與古茶園相安無事的鄉民被縣里認為沒有古茶樹保護意思,擔心他們國度采摘,損壞茶樹。我們見到一位采茶的傣族婦女,因語言不通,難于溝通。她爬在一棵兩米高的古茶樹上,只采一芽二葉。我故意摘了看來翠綠、但已開始革質化的四五葉遞給她。她連連搖頭,意思很明確,不能那樣采摘。
在101公司承包和實施保護措施一年多后,千年古茶王“仙逝”了,空剩一座“茶王亭”默默地立在一邊。萬畝古茶園在1999年冬季嚴重霜凍中都挺過去了。調查組認為不合理的管護措施將會加速茶樹生勢的衰退。
鄒先生是老茶人,文風平實、好讀。和許多板起臉來對人進行普洱茶布道的茶書相比,這本書真是漫話,津津樂道,娓娓道來,充滿爆料,輕松詼諧。但別以為鄒先生沒有見識。恰恰相反,書中流露出的許多見識是發人深省的。他多年研究、介紹云南大葉種茶,即普洱茶的知名專家,他帶領助手長年在云南及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調研,書中內容多是他在實地考察中獲取的第一手資料,讀來親切感人。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