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很普通,排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最后一位。
茶,很特別,千百年來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和內心。
茶,可以是“道”。沐浴更衣,設案焚香,靜心煮水,巧置壺杯……從龍井到普洱,從碧螺春到鐵觀音,茶是儒家的仁愛,也是道家的無為;在繁復而典雅的禮儀中,人們品茗,也在品味人生。
茶,可以是“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部《茶經》讓唐朝的陸羽成為中國茶神;17世紀初葉,茶葉從福建一帶傳入歐洲,深刻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黑色鴉片引發的往事中,隱約可以窺見茶的投影”;而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更是留下了不盡的故事和傳說。
茶,還可以是“康師傅”和“加多寶”,紅男綠女,大江南北,古老的茶解渴又時尚。
在今天的悅讀版上,“茶”是一本本精致的書——
《茶之路》:四十二座茶山,八千里茶路的探尋,《生活月刊》團隊的攝影師和編輯記者,邀請茶人,踏上前往中國那些茶樹種植地的山路。從蒙山到峨眉,從太湖到西湖,從皖南到云南,從閩南到閩東,從余杭到臺灣……他們行走在這些茶山里,繪畫一幅關于茶的旅途,“尋找茶的源頭,也就是找尋中國人精神的源地”。
《茶事遍路》:這部關于茶史茶話的歷史隨筆,出自日本華裔大作家陳舜臣之手。他飽覽各種史料和詩歌文獻,親身游歷考察許多茶產地,以細膩且飽含真摯的情感、生動而又富于哲思的筆觸,將茶源、茶品、茶人、茶地等娓娓道來。
《一茶一會》:市面上寫茶的書不少,從茶葉字典到沖泡大全,應有盡有。書海中,這一本,雖然微小,但從未忘記要努力呈現生活細節處的美好。著眼點不再是生硬地敘述茶葉的種種,而是將茶真正地融合到生活點滳中。
《茶可道》:茶可道,但難以道盡。作者潘向黎品“茶會與茶宴”,論“茶禮與茶規”,說“茶人與茶鬼”,嘆“茶具與茶詩”……希望大家都各自喝茶去吧,“清芳留取余味”。
《喝茶解禪》:現代人忙忙碌碌,幸福的感受、單純的喜悅、平靜的心情,從哪里尋找?臺灣禪師洪啟嵩在書中告訴我們:從喝一杯茶開始。他帶領讀者深入茶道的真意,因為茶與禪一樣,是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和實踐的。借著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茶,來為現代人提供一帖讓身心安頓的良方。
《茶葉戰爭》:這是一本以茶葉為主線的書,討論這樣一個主要命題:為何英國以茶而富強,而晚清卻因茶而走向衰亡。故事時間節點由兩部分組成,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前后與1888年英國入侵西藏前后,讓我們去體會茶運與國運的糾葛。
《茶葉秘密:情要用水調》:一葉綠草,從無名無聲到叮叮咚咚,再至人聲鼎沸,如泣如訴在塵世間響起,其間到底經歷了什么?茶人事茶,茶客品茶,各自有其志趣,表述卻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們去探究的是人茶之戀,這是一種相濡以沫的情感,能調遠近,入幽微,指江山,定性情,顯精神。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