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都知道,山頭古茶是具備高社交屬性的產品:
首先,源于人們對于茶的價值體系有傳統認知,它能用來做什么,適合怎樣的場合,用戶心中是有一桿秤的,不需要過多的解釋,
其次,古樹茶具備稀缺性,固定的產量、不可復制的自然環境以及產品,這一點不做過多解釋;
最后,古樹茶具備很強的場景關聯性,制茶、喝茶的過程本身就有場景感,什么時候就要用到古樹茶必然是約定俗成的消費場景。
二、一位客戶,在逛完茶山,看過工藝之后,強烈向我們要求:他要親自上手制一鍋茶!
這本不算什么奇怪的要求,在欣賞完茶山風景,品嘗過茶山的美食之后,想體驗一下古樹茶的工藝,就算我們已經千叮嚀萬囑咐,這鍋茶炒下來,手指可能會因為鍋溫太高而燙起泡。
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堅持。果然,平日里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老總的手指在與滾燙的鐵鍋親密接觸后,一頭大汗,第二天清晨,兩只手起了六個泡,事非經過不知難,他笑著說,不過從他開心的表情里我明顯能感受到這是真正的喜悅。
接下來,他又要求,必須要將他炒的茶單獨隔離開來晾曬,臨行前,炒制的那鍋茶剛好曬干,開湯,香氣沒有起來,略有澀感,但總算沒炒糊,客戶檢閱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不亦樂乎,最后打算將剩下的將近一公斤毛茶壓制成兩個500克的紀念餅。
三、這個小插曲看起來百無聊賴,但這只是對于我們而言。
事實上,整個體驗過程對于這個遠道而來的客人是及其有紀念意義的,因為他參與到了整個過程中來,等到他從茶山回去,就可以以此為背書,開展各類與茶相關的社交。
《參與感》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炫耀與存在感,是互聯網時代最顯性的群體意識特征。
而這樣一鍋工藝并算不上及格的茶,毫無疑問可以在其他社交場景帶出更多工藝完美的好茶,毫無疑問,一個有茶山行制茶經驗的老總,在推自己的茶葉時,更有好講故事,也更有底氣的多。
茶山、工藝、參與感,不得不說,茶山行重新構建了“人貨場”。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茶山成了流量的聚集地。
去年在勐庫,小編曾言,冰島已經成了勐庫的金字招牌,已經是流量的聚集地了,而今年,不僅僅是冰島老寨這樣的一線山頭,許多山頭都成了品牌商、原料商和散客的聚集地。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