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借參加廣州茶博會之機,搜集了同期舉辦的咖啡展的一些資料。不學不知道,一學還真嚇一跳。茶行業可以從咖啡行業學到許多東西。
咖啡的標準化值得學
咖啡和茶都屬于植物飲品范疇,因此雙方有很多共同共通之處,在市場營銷上有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比如都強調是健康飲品。不久前有科研機構發布研究報告說:研究發現咖啡含大量抗氧化劑,有抑制肝癌作用。這和茶葉所推崇的健康功效異曲同工。那么茶要向咖啡學什么呢?如果不帶門戶之見,同為健康飲品,我們該向咖啡學習產品的標準化。
中國茶葉需要向咖啡學習“做減法”。中國茶區廣泛,品種和工藝豐富,這本是好事,但如果我們完全不顧市場本身的規律,用生產加工茶葉的農業思維凌駕市場之上,必然走上一個極端:茶品太多,以至于根本無法標準化。由此帶來的看似營銷空間的增加,實是消費者的負擔和疑惑。與立頓主打產品只有那么幾款相比,咖啡的商品品種稍多一些,但長銷的品種一般用人的十個指頭是可以數過來的。據心理學家研究總結:對公眾發表意見,一般以五條以內為上限,多了反而記不住,等于沒講。同樣,快速消費品的商品類型和名稱也不宜太多,否則會讓消費者陷于選擇困境,最終會放棄選擇。
與中國茶的蔚為大觀相比,咖啡在營銷中顯得“短小精悍”。究其原因,咖啡是用商業思維在主導,不為研發而研發。一款產品能吸引消費者,就精益求精,把市場利潤吃干榨盡。即使有新品推出,也一切圍著市場轉,完全看市場眼色行事。而我們茶業太多沉迷事物本身罔顧市場受眾的“技術控”“產品控”了??纯纯Х?,就提醒我們茶人--茶葉是個大眾產品,按照小眾思路做,是做不好的。
咖啡的世俗人文精神值得學
兩年前,關于“待用咖啡”的故事在中國咖啡行業也流傳開來--有心人在自己喝咖啡時會多買一兩杯“待用”,留給付不起咖啡錢的陌生人享用。據說這是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傳統,借著網絡喝咖啡文化的傳播,在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咖啡館流行起來。
這種惠而不費的小善舉看似簡單,但一下子就為咖啡館帶來了溫馨的情懷。不僅僅增加了那幾杯的銷量,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種人文氛圍。用我們的視角解讀就是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反觀中國式茶館,計劃經濟時代突出了便宜、解渴;市場經濟時代,搖身一變成為“高大上”的所在。結果呢?路越走越窄,一旦所依賴的政商畸形消費“撤棒”,很多都市型的茶館就難以為繼;要不就是半死不活,毫無生氣。這與我們這個以茶為傲的國度來說,很有些尷尬。
通過與咖啡館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茶館乃至中國茶基本都缺少人文精神的支撐--玩的是茶,盯的是錢,唯獨對消費者的心理和需求體恤甚少。最近出差的火車上偶遇一個剛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聊起來才知道他很愛喝茶,并體會到茶對他精神修養的輔助作用。這在現在的“90后”中比較少見。但他也坦言,平日就是在宿舍自己泡點茶喝,茶館不敢去,覺得太貴。我們不否認有平民茶館的存在,但都市型茶館留給他這樣的印象,即使他工作后有了不錯的收入了,他會很主動地進茶館嗎?不論從價格還是文化氛圍,都需要我們反思。
通過前幾年的天價拍賣,資本讓茶葉披上了高端的外衣,他們收獲了想要的出貨高位,堵的卻是茶葉通向廣闊市場的道路;如果茶葉只剩下“高價”一個標識,曾經擁有的癡氣、土氣、生氣都沒了,如何能受到大眾的歡迎?今天,茶葉市場在回歸本色;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學習一下咖啡的人文精神、人情味道,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盡量接地氣、親百姓。
增加跨界交流對茶行業大有裨益
在迪拜,有一個中東地區唯一的咖啡和茶工業專項貿易展覽會,每年都吸引眾多的供應商和專業買家,據說參展的企業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知道中國的茶葉企業有沒有參加。但確實比較少聽中國茶界提到可以觸類旁通行業的情況。過去我也如此,到廣州參加廣州茶博會,同時舉行的還有咖啡博覽會,此前我一次也沒去逛過?,F在我明白,除了時間緊外,在內心世界里,還是存有很深的“門戶”之見的,覺得這是兩個不同的行業。我是茶,到你那里能學到什么?
2015年是茶界適應經濟新常態,并構筑行業新常態的關鍵一年。如果能夠將跨界學習、橫向交流作為新的一年的嶄新領域加以重視開拓,相信茶行業會獲得更多的啟迪與借鑒。這些收獲不就是新常態的新內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