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歸,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時要有一個最佳的心理環境即心境,才會真正體味到品茶的真諦,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古人品茶時,是很講究心境的。唐時的馮可賓在《茶箋》中為心境設定了四個條件,把“無事”放在了首先的位置。
無事,是指品茶人神怡心閑,悠然自得,無牽無掛,無憂無慮。這個內涵,不僅指品茶人有寬松裕如的時間,還必須有“無欲無求”的心態。做到“心遠紅塵,神離三界”,功名利祿聲色犬馬于我如浮云矣。
其次是要“清靜”。清靜不僅指品茶的環境清幽雅靜,更指品茶人的內心環境。靜,是中國茶道的修習之要,只有心靜神清,才能做到心為“天地之鑒,萬物之鏡”,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滌洗人格,超越自我,而使精神受到澡雪和滋潤。
其三是“佳客”。佳客必為知己高士,心中敬慕之人,志趣相投之人。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了佳客,方能讓心境活起來、悅起來,得品茶之趣,納品茶之慧,是謂心境之致。
最后是“會心”。這是心境的相互對流與釋放。有了清心閑適,有了佳客高士,自然在品茶中能“心有靈犀一點通”,相互啟迪靈性,達到契悟自然,徹悟人生。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