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如何進入人類生活的,恐怕永遠是個謎。人生下來最初吃甜,后來漸漸吃咸,符合科學道理,然而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喜歡喝茶,這一點卻缺少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茶因生長條件、加工程序、飲用方法的不同而產生味道上的差異,但茶客們飲用的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茶樹葉子泡出的湯汁,帶有苦味。
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苦?估計大多數茶客不會去想,一個偶然的機會卻使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那次我目睹了一個小孩第一次喝茶,他撇嘴蹙眉,半天不肯下咽。我當時自問,難道我第一次喝茶的反應也這樣?
我對茶的最早記憶與父親的巴掌緊密相連。我上小學那會兒作業很少,放學后總要和小伙伴們瘋一陣子才滿頭大汗的回家。到家后第一件事是找水喝,水瓶里的水太燙,我就喝父親早上泡的茶—他總是把小半杯茶湯留待下班后再續。小半杯茶不解渴,我又去給熱水降溫,就忘了給父親的杯子里再倒點水進去。父親回來看見茶葉沿杯壁爬得高高的,扳倒我就朝屁股上扇。后來我理解了父親發急的原因,頭泡茶沒味,精華都在第二泡,而綠茶最忌喝得一滴不剩,被我偷一嘴,他當天其實只喝了半杯頭泡。
當年的茶是什么味我早忘了,可以肯定的是我并沒覺得苦,否則就不會一再偷喝。那當然不是我第一次喝茶,不過它間接證明了我們是多么容易適應茶葉的苦味。
我還記得自己成為茶客的過程。夏天單位里發防暑降溫茶,但工作時有大桶酸梅湯,那時我喜歡酸梅湯,天天喝,夏天過完茶葉幾乎沒動。到不供應酸梅湯時,我卻喝不慣白開水了,于是泡茶,不覺中喝成了習慣,茶葉消耗得越來越快,終于到了不得不掏錢去買的時候。我認為掏錢買茶是成為茶客的關鍵,因為你得先鑒別才掏錢,各種關于茶的知識就在鑒別中。這些年茶葉新品多得讓人眼花繚亂,我當年練就的方法卻不過時:看、聞、嘗—只有讓眼、鼻、口都得到享受的茶才是好茶。
四月是屬于茶客的月份,新茶源源不斷涌來,自己買的,親友饋贈的,每天都要把我在茶幾前拴上幾小時。喝著喝著,我又琢磨開了。從小孩第一次喝茶的痛苦表情到茶客的悠然自得,這其中難道僅僅是對苦味的適應?
是,也不是。喝茶的確是一種生活習慣,但成為一名真正的茶客還需要生活閱歷。你經歷多了,對生活就有了自己的理解,茶入口的苦和回尾的甜與之同構。
我說的是否正確并不重要,反正茶就是那個味。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