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東南
一個古老的宅院里
有戶吳姓人家
世世代代
以木活字印刷為業(yè)
至今
已傳承了800余年
老手藝
如同老茶
古老、鮮活
有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
當我有一款好茶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獨享,手里的這泡老普洱,是多年前“劫”來的存貨,這個時節(jié)在福建尋山地水地逛蕩,卻不曾有機會拿出來與人共享,也許是在等待著什么。
偶然聽到有一支族群,從閩南遷徙到浙江平陽縣翔源(大約在明正德年間),又在乾隆元年(1736)時在瑞安平陽坑鎮(zhèn)東源村定居,而這一淳樸而平凡的族群,代代相傳一門手藝——中國木活字印刷術(shù)。
說起造紙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對世界文化的深遠影響,可能有些扯得太遠。在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中,印刷只是手到擒來的“小兒科”,且種類繁多,質(zhì)量精美。而這一用手刻、手印的古老技藝,似乎是跟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現(xiàn)實點說,它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市場競爭力的。這應該只是史料與教書里的記錄,最多是博物館里灰沉沉的一個擺設吧。
雖說是機緣與好奇,總是把一些看似不沾邊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恰巧有一友人曾去過東源村,且逢大家又都有空閑,福鼎與瑞安也只有百八十公里的路程,于是一早就驅(qū)車而往。
一路煙雨霏霏,山路蜿蜒,空氣與心情都很清新舒爽。東源村不大,整潔靜謐,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古樸的老式門樓,一地的青苔卵石,三趟帶長廊的灰瓦木房,院墻上綠蔓紅枝,毛毛細雨,洇潤其間,就在這里結(jié)識了木活字印刷術(shù)傳承人之一的吳魁兆先生,一個樸實而爽利的人。
吳先生從不喝茶,而我又執(zhí)意要把那泡老普洱拿出來分享。
在一條長凳上,張羅著擺好茶具,當然免不得詩情畫意地感慨一番,也算是盛情難卻,吳先生豪爽地與我們對飲而談起來,老屋、老茶、老手藝,在細雨的薄暮中交融在了一起。
酒紅色的茶湯,在吳先生嘴里只蹦出了兩個字:“好喝”!老茶的韻味是在時間的沉淀中凝練出來的。這是一款內(nèi)質(zhì)豐富的茶,我興致勃勃地介紹著。忽然,吳先生眼睛一亮說:“我們這木活字印刷術(shù),是不是也如這老茶一樣呢?”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卻是如此的深刻!我心中也不禁暗自慶幸:不虛此行!
把盞閑話間,我與吳先生聊起了木活字印刷術(shù)。這項老手藝起源于元初的王氏“梓輯”,在東源村歷代相承。目前,東源村有2000多人口,只有11個人懂得木活字印刷術(shù)整套手藝。這800多年的傳承與這支族群修譜傳家、儒學勵志的族風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修族譜,20年一續(xù),已是約定成俗的規(guī)矩。無論環(huán)境如何惡劣、條件如何艱苦,也未曾間斷。正因如此,才使得這項老手藝完整地留存至今,老手藝的厚重與溫度,早已深深地打動了我。茶過數(shù)巡,眼前已是字活墨香。
木活字的用木是干透的棠梨木,延用豎粗橫細的老宋體,反寫精刻,方正典雅。
吳先生領(lǐng)我們來到作坊,逐一講解制作工序 ——寫字、刻字模、撿字、排版、校對、打蠟、上墨、印刷、劃支、分頁、裝線、封面、裝訂......一雙紋橫理深的手,伴著智慧的旋律,在方形黑色墨塊上舞動著,蓋紙刷棕,紙滲字晰。這不只是一門技術(shù),而是一種民間美學。
這時,我又沖好一壺茶,放在吳先生面前,奉上一杯,并請他為我們演繹反寫刻字。他的手藝,當之無愧“能工巧匠”這一贊譽,先用毛筆反寫老宋體,字形方正古樸,刻刀用力精準,木屑飛處,字清體活,韻味十足,國粹傳人名不虛傳。
老茶耐泡,老手藝更是歷久彌新。一個字何常不是那一片葉,一版字又何常不是那一餅茶,一汪墨一泉水,一刷之間,不就泡出了一壺好茶嗎?
這原本就不沾邊的兩回事,在中國這片土壤里,不就是一個理嗎?刻有刀法,字有檢訣,排有板式,墨拓力勻。印刷有度,無論是各宗家譜,還是古書精籍,其古韻流香,其精美大氣,都是現(xiàn)代印刷品無法與之媲美的,這是一代代匠心得浸泡,這是入心而精于工的獨有氣質(zhì),而這種氣質(zhì)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品質(zhì)。
古老的、鮮活的、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觸動著我。
望著印刷母版上字如亮炭的生命,跳躍著一宗一族活潑潑的記載,又是一次次蘸墨復涂后的重生,“我們這木活字印刷術(shù),是不是也如這老茶一樣呢?”這句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話,把這一切沏地濃郁芬芳。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