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開始只是一片葉子,無論是傳說的神農嘗百草,還是藥食同源,都是美麗的故事。故事的開頭通常是樸實無華的,有人偶食茶葉,雖苦卻又回甘,提神解乏,就為勞動人民所喜愛,慢慢的被文人騷客、士族貴大夫所挖掘,把一樣東西上升為技、藝,進而是道,終成一個大的體系。自唐代陸羽著《茶經》后,茶葉成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核心的一部份,一直至今。
熏泡了千年的茶葉已與佛、道、儒、士、農、工、商融為一體,是我們上到國禮,日常到柴米油鹽姜醋茶的習俗。越是在日常里頭要挑出“愛”來,越是顯出人的嗜好和獨特品位,就像金圣嘆說花生米與豆腐干同吃能吃出火腿的味道,像魯迅先生在三伏天冒著汗也要用爐子燒一壺水煮著茶自己喝和招待客人。
像魯迅這般已是極愛茶的人了。
也有更甚的,大山里的老農一早上山地里干活,到了中午搭個火灶隨手摘幾片茶地里的鮮葉子一泡一煮就喝了,苦澀味重的像額頭上的皺紋,兩口下去卻生精神和力氣。
愛喝茶,跟什么階層沒有關系,左右是一口間的事,這人卻有三點共性。
一是喝酒也喝茶。
俗話說煙酒茶不分,淺白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無論是公事還是私會,先抽煙把正事談了辦了,然后上桌喝酒敘情賓主盡歡,飯后一壺茶聊天聊地侃大山,一個輪回就是圓滿。這茶是工具也是氣氛調節(jié),慢泡細飲,說話的聲音也會自然慢下來,情到禮到,尤其是普洱茶,五六個人一泡茶可以喝上一個小時,長情耐泡。
二是喝茶不喝酒。
“老李啊,你的身體不能再喝酒了,每天喝一杯茶調養(yǎng)一下身體。”這是近幾年聽到比較多的話語。為什么?改革開放幾十年大家闊步往前跑,為了工作和生意,還有大把大把的兄弟、上下級情誼等一天三場酒,把身體喝得有點對不住自己,到了現在就需要養(yǎng)養(yǎng)身了。紅茶軟化血管,綠茶增加抵抗力,普洱茶養(yǎng)胃補氣,老樹白茶疏肝明目......不同的茶養(yǎng)不同的身體,是時候了。
三是酒茶皆隨性。
早上才看了一篇關于樸樹和竇唯的文章,說這兩人是混得最潦草卻也是最真實的藝人,一個騎著單車去后海酒吧喝酒,一聽酒價太貴就說我買不起可不可以喝我自己帶的,然后就自己折騰自己的事;另一個發(fā)福禿頂坐地鐵,在小館子扒拉吃炸醬面,騎著電騾上街買菜,每天寫歌做音樂。他們曾經是最烈的酒,現在是沉淀時光的普洱茶,酒來時喝酒,茶在手喝茶,不取悅也不麻煩別人,用竇唯說的話就是“清濁自甚,神靈明鑒”,隨性自在。這是一種可以掌控自己的覺悟境界。
說是愛茶人的共性,不過是寫一篇小文說說茶,談談有趣的想法。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