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四大茶源廣義口感(易武茶·勐海茶·思茅茶·臨滄茶)
2.品嘗茶區內代表性各具特色的茶滋味(大樹·小樹·臺地茶)
3.歸類口感及特性·適當收藏你自己偏好茶品(體味轉化口感)
品鑒普洱茶三不要
1.相信自己口感·臺地茶和大樹茶對比著喝·不做隨波逐流藏茶的參與者
2.茶自己會說話·不迷信古樹傳說·故事茶品·華麗包裝·大品牌及廠家
3.一開始喝生茶·不要一味山頭茶·山寨茶品嘗那樣會讓你迷失味覺方懷化有知名的沅陵碣灘茶,得名于唐,追溯歷史,至少已有1300多年。古人看茶,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思維以助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可是到了現代,雖然街頭茶樓遍地,但真正品茶的或懂得品茶的人,又有多少呢?
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古以來不論是文人墨客,還是販夫走卒,無不對茶偏好。有客上門,自是一杯熱茶先奉上。茶,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文化積淀,更是一種性情,閑暇娛樂時,去茶樓以茶會友,品茶養性,幾多悠哉快活!不過近來,市民向記者反映,如今在茶樓里,有些人整天聚在一起搓麻將、打跑胡子,茶樓成了“麻將館”,清凈之地變了味。
“現在去茶樓的人,大部分不是沖著喝茶去的,而是去打牌。”市民向先生向記者反映,他在茶樓喝茶時看到,里面多是一伙一伙的牌搭子,他們在茶樓搓麻將、打撲克,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興致濃濃,與茶樓的文化品味極不協調。
記者走訪了市區的多家茶樓,看到的現象與向先生所反映的一致。茶樓包廂里設有麻將桌,四五人圍坐一桌,包廂里煙霧彌漫,“嘩嘩”的洗牌聲極為響亮。相對安靜點的則是三人或四人在打跑胡子,大家一副深度思考者的神態,間或有一陣“胡了,哈哈哈”的笑聲。
茶樓牌局盛行,讓真正前來品茶會友的市民感到意興闌珊。愛喝茶的向先生向記者說道,茶樓本是清幽場所,讓人遠離嘈雜與喧嘩,如今,茶樓就是牌樓,讓人根本無法喝茶,更談不上品茶,享受茶文化了。
茶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這偏遠的湘西,還走紅了貢品碣灘茶。文人雅士觀碣灘茶,杯中茶葉時起時落如銀魚游翔,品碣灘茶,近者因“醉”而不聞其香,遠者因“渴”而倍覺芬芳,一人品茶滿屋香氣。愛茶,賞茶,才會有茶樓的興起。如今市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生活方式更加健康。“茶是一種文化,喝茶不僅有益于身體健康,還可以提高修養。喝茶不是中老年人的特權,不少年輕人也逐漸加入到喝茶的隊伍中來。”喜愛喝茶的胡先生興致勃勃地說道,茶樓格調雅致、環境宜人,泡上一杯香茗,邀三五好友聊天敘舊,或與生意伙伴洽談業務,真是一種享受。這是喝茶的初衷,是喝茶的常態。
如今,打破這初衷這享受的不僅僅是牌局的干擾,對茶道極為講究的周先生還表示,有些茶樓不夠正宗顯得有些俗了。中國茶道有很嚴格的規矩,除了選擇茶葉品種外,還要重茶具、茶爐和水的選擇,以及不能顛倒的泡制茶的程序。“而現在,有些茶樓里,竟然用那種喝水的大玻璃杯上茶。遇上懂茶的人,泡茶的服務人員有的也說不清茶,很多到茶樓里喝茶的人,就是喝娛樂,不管真香、真味,更喝不出茶的獨特滋味。”
盡管茶是高雅的,但文人雅士畢竟是少數人。“來我們茶樓消費的,多是打牌的???,他們對茶葉的品種和質量并不關心,房間里的‘麻將機’才是吸引他們的關鍵。”紅星路某茶樓老板說:“開茶樓,要有一批呼之即來的鐵桿‘麻友’,能隨時把場子撐起。‘三缺一’的時候,老板要能立即靈活調動人員,保證牌局正常運轉。茶樓為顧客提供的飯菜豐富可口,則能留住不少的回頭客”。
記者注意到,該茶樓生意甚是紅火,盡管茶樓不大,但老板為了突出格調,裝修上還頗有古典風格。一消費者卻笑著說,茶樓裝修得怎樣都不是很重要,只要能保證茶樓內冬暖夏涼就行了,自己前去茶樓消費的目的是打牌,不是品茶,也根本不會喝茶。平常有太多的時間難以打發,朋友在茶樓喝茶打牌既休閑又刺激,而且只是“意思意思”。記者詢問多位市民,均表示對于到茶樓打牌,早已習以為常,對這種“陋習”也已是麻木不仁。
在茶樓老板看來,開辦茶樓只要能提供場所、娛樂設施、茶及零食,營造一種熱鬧的氣氛就可以了,他們并不認為茶樓內亂哄哄有什么不對,“只要消費者需要,只要我們能夠滿足,我們就會盡可能去做。畢竟有顧客有生意才能做下去。”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不管是哪種茶樓,都必定滿足了一部分特定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某業內人士指出,盡管如今茶樓越來越多,但對其進行調節控制的還是市場這個無形的大手,有新的打牌類茶樓出現,就說明市場的需求還在增加。
記者在茶樓中看到,消費者有打牌的也有喝茶聊天談業務的,但專供人學習、文化交流的茶樓難覓蹤影。一位消費者笑道:“你看圖書館或閱覽室人多不多啊,去的人少之又少!除非是太有錢了,辦茶樓才不需要迎合市場。”向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