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 杜耒《寒夜》
寒夜客來,爐火初紅,汲水聽濤,新泉湯沸,掃雪煮茶,良師益友,掬誠以待,月下邀梅,圍爐茶話。這一濃濃東方情致生活的意景,只要愿意慢下來,細細韻味,細細打理時間,其實就在自己的生活之間。
春水溪泉、涼夏夜月、秋山林院、冬梅寒夜,拾一籃炭,舀兩勺清泉,燃一爐火,爐上錫壺,臥在暖暖的火苗上,壺里煮沸的水煙裊裊升騰,再取三兩嫩芽,加四片閑情,泡一壺暖茶,飄逸的水霧氤氳著茶香,慢慢沁入心脾,妥貼著心房。
瀲滟茶湯,香霧繚繞,入口馨潤,馥郁清香,愈久愈讓人沉醉。茶就這般自然地融入尋常生活中,不著世態,有著妙不可言的滋味和風雅。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銀屏冪講帷。
石鼎火紅詩詠后,竹爐湯沸客來時。
雪飄僧舍衣初濕,花落艄船鬢已絲。
惟有庭前雙白鶴,翩然趨避獨先知。
—明 瞿佑《茶煙》
暖氣、空調、電磁爐、電陶爐......不知道什么時候已完全走入了尋常百姓家,而那焱焱火塘、砂泥小火爐也漸漸淡出我們的記憶。碳中煨芋、烹茶賞雪、圍爐而坐,聽松聲泛泛,觀水煙裊,其樂融融的生活圖象也隨著時代的漣漪一圈圈的漾然無跡,更是漸漸成了一種奢侈、一種難得的詩情愜意。
火之源記
中國有著悠久的使用火的歷史,新石器時代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而到了西周時,火種是由國家控制的,司烜氏是西周時期掌管火的重要官職。每次舉行取火儀式,司烜氏都會使用一件"特別"的取火工具——陽燧。當太陽照射到陽燧的凹面上時,反射的高光可以點燃艾絨,產生火苗。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對陽燧有記載:"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而《夢溪筆談》對陽燧的記載更為具體:"陽燧,火鏡也。以銅鑄成,其面凹,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2006年,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利用古代虢國陽燧取火成功,從而驗證了《周禮》等史志"陽燧以銅為之,向日則生火"的記載。
燎爐
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 雄州諜者常告,虜中要官閑遣人至京師造茶籠燎爐。” 王安石《書定林院窗》詩:“竹雞呼我出華胥,起滅篝燈擁燎鑪。”亦作“ 燎鑪”。燎祭用的大火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南壝門外,去壇百馀步,有燎爐高丈許,諸物上臺,一人點唱,入爐焚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漸雷震,君子以恐懼修?。?/P>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謀始;
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步澤履,君子以辨民安志;
艮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
火,性急、炎上、升騰,色赤;心為血府,鼓動血脈,血色赤,中醫和易學中都把心五行定為火。
《元命苞》云:“脾者,弁也。心得之而貴,肝得之而興,肺得之而大,腎得之以化。肝仁、肺義、心禮,腎智、脾信......心所以禮者何?心者,火之精,南方,尊陽在上,卑陰在下,禮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光。—《五行大義》
火之詩話
陳洪綬 隱居十六觀▪譜泉
爛熳朝眠后,頻伸晚起時。
暖爐生火早,寒鏡裹頭遲。
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
慵饞還自哂,快活亦誰知。
酒性溫無毒,琴聲淡不悲。
榮公三樂外,仍弄小男兒。
—唐 白居易《晚起》
陳洪綬 隱居十六觀▪教書
昨日欲出病見留,今日可出風復作。
室虛窗白爐火暖,閉戶幸有圖書樂。
一杯淡粥飽則已,下箸豈復思藜藿。
山禽念我太寂寥,故作叩門聲剝啄。
—宋 陸游 《大風不能出戶》
陳洪綬 《品茶圖》(局部)
天凍雨寒朝閉戶,雪飛風冷夜關城。
鮮紅炭火圍爐暖,淺碧茶甌注茗清。
清茗注甌茶碧淺,暖爐圍火炭紅鮮。
城關夜冷風飛雪,戶閉朝寒雨凍天。
—清 薛濤 回文詩《冬》
陳洪綬 《飲酒讀騷圖》(局部)
小船輕幌,凈幾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明 張岱《西湖七月半》
火之爐情
在《論衡・變動》記述“人物系于天,天為人物主也。”“欲之甚者,至或當風鼓,向日燃爐,而天終不為冬夏易氣。寒暑有節,不為人變改也。”中可以知道漢代就早已用火爐取暖了?!堕_元天寶遺事》卷一“瑞炭”條記載:“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馀,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于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可以看出唐代有御用取暖的木炭。
文人的圍爐相聚,夜話詩文,是風雅而有情味的生活。寒夜圍爐、談古話今、吟詩作對、聽琴賞歌,這種典型的東方生活方式,看似享樂閑趣,實際卻是文人抒發淡泊世事,與世無爭,潛心隱修的情懷和志趣。
白居易《夜招晦叔》:“庭草留霜池結冰,黃昏鐘絕凍云凝。碧氈帳上正飄雪,紅火爐前初炷燈。高調秦箏一兩弄,小花蠻榼二三升。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儂來能不能?”《戲招諸客》:“黃醅綠醑迎冬熟,絳帳紅爐逐夜開。誰道洛中多逸客,不將書喚不曾來!”《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四首詩用詩的形式、火爐的溫暖招飲,分別用“密宇深房小火爐”“紅火爐前初炷燈”“絳帳紅爐”“紅泥小火爐”吸引友人、探問友人,如此溫暖而又溫馨的準備,能不能來喝兩杯?可見唐代文人的風雅,火爐的魅力也可見一斑。
在明代茶詩中提到用以煎水“竹灶”“竹爐”的成為明代獨特的一個文化現象,如吳廷翰《百合茶》中:“密添松火嫩,轉傍竹爐清。”祝枝山《和竹茶爐詩》中:“仙掌分來自玉泉,呼童試向竹爐煎。”陳繼儒《試茶》中:“竹爐幽討,松火怒飛。”瞿佑《茶煙》中:“石鼎火紅詩詠后,竹爐湯沸客來時。”吳寬《游惠山入聽松庵觀竹茶爐》中對竹茶爐的描寫:“百年重試筠爐火,古杓爭憐更瓦全。”史瑾《謝郭公子送桂花佳茗》中:“螢案晝分金粟影,竹爐夜響翠濤聲。”陸治《題烹茶圖》中:“茗碗月團新破,竹爐活火初燃。”馮蘭《題綠香泉卷》中:“竹爐春茗時分試,想見東邱夜未眠。”王紱《題真上人竹茶爐》中:“僧館高閑事事幽,竹編茶灶瀹清流。”
火之茶記
其火用炭,曾經燔炙。為脂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古人識勞薪之味信哉。—《茶經》
烏欖炭
夫茶本以芽葉之物就之椿模,既出椿,上笪焙之,用火務令通徹。即以灰覆之,虛其中,以熱火氣。然茶民不喜用實炭,號為冷火,以茶餅新濕,欲速干以見售,故用火常帶煙焰。煙焰既多,稍失看候,以故熏損茶餅。試時其色昏紅,氣味帶焦者,傷焙之病也。—《品茶要錄》
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本性末盡,尚有余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煙焰,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既紅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手停,停過之湯,寧棄而再烹。—《茶疏》
爐火通紅,茶銚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湯有聲,稍稍重疾,斯文武火之候也。若過乎文,則水性柔,柔則水為茶降;過于武則火性烈,烈則茶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之要旨。—《茶錄》
火之炭品
有水有茶,不可無火。非無火也,有所宜也。李約云:“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蘇軾詩“活火仍須活水烹”是也。——《煮泉小品》
人但知湯候,而不知火候,火然則水干,是試火先于試水也。《呂氏春秋》:伊尹說湯五味,“九沸九變,火為之紀。”——《煮泉小品》
多方收集到龍眼炭、荔枝木炭、倍長炭、菊花炭、梨木炭、栗木炭、竹木炭等果木炭,橄欖炭、烏欖炭、棗核碳、核桃炭、機制炭(五地),松木、松明子等有煙炭,對以茶書中記載的煮水用炭、用水、火候進行實踐,品水以及不同炭煮出的水對同一茶樣進行沖泡,對比茶湯,品味茶湯的不同,得出以下小得。(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燒水以無煙、無異味的堅木炭為好,切忌用有煙、有異味的木柴燒水,否則,開水會受到煙味和異味污染。煎水的程度,以茶經記載的水沸標準為標準,做到"老"、"嫩" 適度,以初沸為宜,切忌用文火慢燒或久沸,也不能用多次回燒的開水。如需加熱,需再加入冷水,再至一沸。
煎水用文武火慢燒,又不能因此沾染異味、異氣。因此,古人認為,所謂活火,指的就是有火焰的炭火,即堅木炭和有香氣的果實核燒水最好。硬柴,如槐樹、桑樹、櫪樹、桐樹等次之。凡沾染油腥味的木炭,有油脂的木炭,如柏樹、桂樹、儈樹等, 以及腐朽的木器材,都不宜使用。
使用各種炭比較,個人最喜歡的是竹炭、核桃炭、云南栗木炭。特別是竹炭在燃燒的過程中發出嘶嘶的細鳴之聲幽若耳聞絲竹之聲,且水韻味皆佳,清輕甘?;罱杂小T谑褂帽容^常用的茶人鐘愛的橄欖、烏欖、龍眼等炭時要特別注意因燃燒而飄出的火星(荔枝木、菊花炭亦有小火星)。
如今,燒水可以選擇的燃料很多,在農村用得較多的是柴、煤、炭等,城鎮用的較多的是 煤氣、丁烷、電、酒(建議不采用,會有酒精味道)精等。不論采用何種燃料,對燒水燃料的選擇,只要掌握燃燒物的燃燒性能要好,產生的熱量要大而持久,且無產生異味就可。
火之用度
燃法一:在開闊的場地可用松明子引火,把松明子點燃,放置敲碎的機制木炭,即可點燃。
燃法二:采用引火炭。把引火炭分成兩塊,同時點燃,再把敲碎的碎木炭(機制炭火栗木炭、核桃炭等稍松的炭都可),再用USB電腦用迷你小風扇吹風(充電寶電源),即可快速燃起。
燃法三:在有電源的情況下,可以電陶爐助燃木炭,小風扇助風。
儀規燃法:九法理炭。(弘益大學堂 明清人文茶法詳細研學)
何謂聚火之法?此法即達摩、海蟾二祖師吸、舐,撮、閉四字訣是也。吸者,鼻中吸氣以接先天也。舐者,舌拄上腭以迎甘露也。撮者,緊攝谷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頂上飛也。閉者,塞兌垂簾兼逆聽,久而神水落黃庭也。
燃火謹記: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安全第一。不要在天干氣躁的時節以及有明令禁止用火的境地采用明火,遵法守紀。室內用火,一定要注意通風,烹茶結束,一定要安全的滅火,不存有任何火的痕跡。
火之閑致
林清玄這樣描述他所經歷的喝茶生活情境:“茶爐大都置在窗前,用硬炭生火。主人很鄭重地煽著爐火,注視著水壺中的熱氣。他用一個茶盤,很整齊地裝著一個小泥茶壺和四個比咖啡杯小一些的茶杯。再將貯茶葉的錫罐安放在茶盤的旁邊,等水已有熱汽從壺口噴出來,謂為將屆‘三滾’,壺水已經沸透之時,他主人就提起水壺,將小泥壺里外一澆,趕緊將茶葉加入泥壺,泡出茶來。”“以上所述是我本鄉中一種泡茶方法的實際素描。”(《茶和交友》)
近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靜》中說:“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并不必定要進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
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爐火煎水,閑適烹茶,所求的并不是一定要回到過去,窮奢至極的追求一種品位,而是要回到生活的本身,回到生活的本質,用一種審美的情趣、藝術的眼光來梳理生活的節奏,提升生活的品位。
品一盞香茗, 聽一曲琴音,拾一段心情,歇一歇腳,才能再匆匆征程路,聽一聽曲,才能悠悠思緒情,喝一杯茶,才能裊裊身心輕, 一爐火,一杯茶,一首音樂,便是構筑了當下充實的生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