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洱茶的認識,來源于大滇說茶1001夜的文章掃盲。每日讀一點點,斷斷續續地讀完,仍然沒建立什么印象,對所謂的六大茶山,瀾滄江以北、以南,南糯山、易武等等地名都還停留在紙面上,雖然反復翻看了地圖,雖然一次又一次地試圖建立印象。但都不具象。
然后每日在茶城跟不同的供應商聊天,學習了解對茶葉的判斷和認識,分辨一款茶的好壞。不斷在跟客戶對接,反應各種問題,回來后與不同的專業人事溝通、驗證,對常見的問題如為什么有些普洱茶會發酸,為什么普洱茶會長白毛,為什么5-10年的陳期是普洱茶的最好時間,為什么不同地區的普洱茶會有不同的表現,等等,以及什么是紫鵑,什么又是紫芽,月光白為什么是月光白,這些問題在業務的反復打磨中,一般客戶問,不能回復,然后回來請教上游伙伴,請教專家,查資料等等。現在再遇到客人提問時,大部分能搞定了。
然而,不管在市場如何打磨,不管看多少書,遇到上游的問題,比如由原料一眼即可看出一款茶的茶質,以及是春茶還是夏茶,是在什么倉儲存的,一眼洞穿成本值多少錢,不同山頭的樹種特質和長相,當地的名俗名風等等。以及普洱茶一路發展過來的歷史,瀾滄江沿岸的風是暖的還是涼的。這些問題真的不是書本可以告訴你的,必須要實際走入山林,和當地人一起吃喝,實踐,一起炒幾次茶,壓制不同的原料,觀察在不同環境下的轉化效果。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做到所謂的具象。
沒有具象的觀察和體驗,生活永遠是空中樓閣,普洱茶永遠是空中樓閣,也許你可以花枝亂顫,但一遇到行家里手,其淺薄必然敗露無疑。因此,做普洱茶,是一個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行業,你不投入,終不會自如。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