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自與中國人的身體結(jié)合之后,對中國人的身體起到的保健功效自不必說。漢末,佛教盛行,茶與中國文化第一次產(chǎn)生共鳴。自此,中國人便開始在茶中參禪悟道,俯察萬象,審視自我。
一葉一菩提
1茶之形
茶,在成茶之前,就是一片樹葉。類似于佛像,它在被雕琢之前,是一段木頭,或是一堆泥土一樣。因為人們有了佛心,把這堆泥土塑造成了佛像。茶也一樣,這片樹葉承載了華夏民族的茶心。茶葉最早與中國文化的結(jié)合是佛教。茶能清心提神,幫助僧人坐禪修行。
中國人對這片樹葉最早的向往,是認為它像一艘小船。人們都希望跟自己喜歡的人、敬仰的人在一起喝茶,中國俗語有句話叫“百年修得同船渡”,在一起喝茶,是多年修得的緣分,寓意“同舟共濟,共飲一杯茶”。佛理說:一葉一菩提。一片茶葉里蘊藏著博大的菩提智慧。
清茶一盞清清白白
2茶之色
明代以前,也就是茶葉在被分類之前,只有一種茶,就是清茶(現(xiàn)在稱為綠茶)。茶的顏色為青色,水的顏色為白色,融合在一起,寓意清清白白。這是中國人認為是最有傲骨,最有情懷的顏色,也是形容君子的美好品格。
茶一入世,便與君子結(jié)緣,二者內(nèi)在真淳厚樸,外在中正平和。古代文人士大夫,桌案上都會擺著一杯清茶,以此反觀自己:是否為人清白,為政清廉。這是中國人最早希望通過一杯茶,達到內(nèi)心彼岸的一種詮釋。
自清自省自覺開悟
3茶之香
茶香能明目醒腦,讓人自清。在淡淡悠悠的,散發(fā)著大自然氣息的茶香中,人們靜下心來,回到最自然的狀態(tài),去看清自己。
茶香能自省,即用一杯茶香來熏陶自己,審視自己。問問自己:我到底要什么?我到底做什么?我要去哪里?我明天要做的事情,跟當(dāng)下有什么關(guān)系?古代君子需“每日三省吾身”。人只有自清自省才能自覺,自覺方能悟道。
苦盡甘來方得氣度
4茶之味
茶的味道中蘊含了中國人一種樸素思想的寄托,那就是“苦盡甘來”。茶入口會苦、澀,隨后就有回甘。茶葉的苦盡甘來,詮釋了華夏文明的一個真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如行者跋涉萬水千山之后,方得“一覽眾山小”之淡定,如英雄歷經(jīng)世間苦難后,方得“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之坦然。人們借茶的滋味,警醒自己:人要有茶的氣度,愿意先去感受苦,才會等來甜。
微醺之態(tài)是為超脫
5茶之氣
茶氣,類似“韻味”、“能量”之說。茶氣,通俗來講,就是喝完茶給身體帶來的反應(yīng)。在唐代盧仝的《七碗茶歌》里提到“六碗通仙靈”,這是對茶氣的最高褒獎。“通仙靈”就是茶給人帶來的微醺的感覺,這是人在降低血糖之后的倦怠感,自在感。
宦海沉浮的蘇東坡,愛琴詩書畫,更愛茶,“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他更多是把飲茶作為一種淡泊超脫的生活方式來追求。中國人借茶,可以放松自己,得到自在,讓自己的心靈得以超然于世俗之外。
超越于口舌之歡,在當(dāng)下這個物欲過剩、名利過剩的時代,茶已漸漸趨向人們的心靈訴求與民族文化訴求。談?wù)摰脑掝}已不僅僅是“茶好喝與否?”“昂貴與否?”或“是否有面子?”;而是“喝茶開心與否?”“幸福與否?”或“茶給心境、思想是否帶來改變?”。
真正溫暖華夏文明的是:茶給我們的精神帶來的慰藉。茶能提升我們的人格,使我們的心靈超脫世俗,以致達到內(nèi)心的彼岸,悟得“當(dāng)下滿足”的一種幸福境界。
(責(zé)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