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頻有北上廣的老板來找我鑒茶,大部分都是老茶,價格都不低,大部分來說都比較?u>巖韻卵剩際?u>倉味撲鼻,六六粉味道入骨,入口鎖喉,屬于典型的08年之前官場、茶場等上流社會對于老茶的判定茶。
喝茶是一種主觀性非常強的東西,人的意識往往根深蒂固。時至今日,百年老茶的諸多證據表明,市場上流通的99.99%是假茶,但是,仍然有大把的人不相信這種證據。
前幾日,拜訪原香港南天公司東家周勇老先生,老先生描述了一件事,2005年其由香港經過深圳,到了一家茶店,喝了幾口老茶,決定買一批,商家也是熟人,知道老爺子身份,趕緊問香港的上家給周先生什么價,價格很平,結果大貨拿出來,周先生嘗了一口,說不是,上家在電話里罵了商家一通,趕緊給周先生調換茶品。
其實,這就是茶葉行當的一個竅門,同樣的包裝,同樣的出廠時間,內膽的茶卻可能不一樣。懂行的一個茶,不懂行的是另一個茶,你很難抓住把柄。因為,包裝、餅型、轉化程度都高度近似。一旦貨品離開商家倉庫,即使有人嘗出問題,商家可以推脫是茶客倉儲方法不對。
周先生的家族曾經在70年代末期至于90年代中后期控制香港的茶葉市場,當時的勐海茶廠的普洱茶品皆由南天公司壟斷銷售,直到80年代末期,茶葉市場抬頭,計劃經濟轉軌市場經濟,才有部分貨品開始流入其他香港頭盤商家。
周先生介紹,70年代到80年代,港商做舊茶葉,是個技術,上述的香港商家90年代在南天公司打工,也深知如此技術。茶葉做舊,拋棄外觀做舊的方法不談,就茶葉本身而言,其實就是茶葉做熟的方法,這種方法很多種,有參考黃茶做法、紅茶做法、渥堆輕重、倉儲不同溫度濕度控制辦法等等方法,甚至惡劣的有藥水的做法。
傳統茶行業相對來說比較封閉,茶葉做舊的方法并不為行外人所知。當時而言,做舊就是做熟,茶葉包裝仿制舊茶號也不算違規,做茶的人會清楚明白告訴茶客是什么茶,至于有些商家拿去當作哪一個年代的銷售,其實無法控制。作假,那是任何行業任何時代都難以避免的事情。
普洱熱之初,大家都不懂,大師更不懂。但是,把茶葉沿用紫砂文化推廣的方法,大師都清晰,于是,用文化的外衣來包裝茶,成為茶行業橫空出世的一招,這樣一來,做舊則成為了茶行業諱莫如深的制茶大法。
我的文章以及出版的書籍之所以甚少涉及做舊的具體方法,是因為不希望形成犯罪片的效果,賊都拿去當教科書。如此,本來是想清晰茶界,反而,混亂了茶界。但是,有心人如果仔細閱讀,實際上我在書中還是涉及了許多,其原因在于現在的普洱茶尤其復雜,很多東西不點明白,行外人茶客根本無法分辨。
比如,余秋雨先生喝了兩口茶,快速地讀了兩本茶葉書,就天真地判斷老茶的年份,甚至把老茶排了序列,其實,余先生不明白,老茶做舊的方法層出不窮,輔之以一系列老茶流行的包裝論,倉儲論、年份論,香氣論,行外人已然糊涂,哪里有功力能分辨明白年份。
說白了,要學老茶,必須從采茶開始學,至于初制,至于發酵,至于倉儲,行外人很少能具體實際參與其中數十年,則必須輔之以正確的茶學理論茶學歷史,如此,才可能了然于胸。
香港的茶葉實行經紀人制度,其實與舊社會的體系一樣,商家與商家之間互不來往,也互不通信息,由經紀人調配貨物。80年代,南天公司是張忠先生擔任經紀人,當時內地的工資才幾十元,經紀人不拿工資,全靠傭金,當時張先生即可拿到港幣上萬元一個月。傳統茶商批發的價都不高,也就是10個點的利潤,周先生介紹,利潤最高的是級外茶,其原因在于級外茶由其兄周琮先生開發,由其壟斷銷售。由此可知,當時的南天公司貿易量之大。
香港的茶行大約100多家,南天公司即控制了80多家,每家倉儲是什么樣,拿什么的貨,張忠先生都一清二楚。周先生學茶,也是跟著張忠先生,張先生也就是周勇的師傅。至于90年代,張先生年事已高,遂介紹了其侄子進入南天公司擔任經紀人,該人即為上述商家的上家。
實際上,云南在2003年,2004年就有人大量的仿制舊茶,(至于90年代中后期的省公司部門茶,其有特殊原因,是另外一個話題)周勇先生當時退出南天公司,與其兄約定不涉及普洱茶行當,不過,由于茶葉行業做順了手,所以當時還是與省茶司合作投入了三個紅茶廠,由于經常下茶區,于是,發現了很多商家當時都在做舊茶,很多人都是一個系列出品,從清代到民國再到建國初期。實際上,很多人就是當時香港南天公司的下家。其后,普洱茶越炒越熱,這些都成了大師,個人歷史也都越越改越離譜。
這些歷史脈絡其實是清晰的,只不過,江湖的勢力一直在扭曲,如此,背景才模糊,茶餅的故事才動人,茶餅的歷史才悠遠。
這股老茶的文化的勢力從廣州到昆明,到北京,到上海。現在,廣州到昆明稍有清晰、然而,北京和上海則成為了老茶文化的重災區。我告訴來鑒茶的老板,你就當來云南躲霧霾吧,你有那個錢,有那份心,不如我們約著去茶園建一所茶房,品一口真茶,談一點實實在在的茶文化,多逍遙。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