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級:小學生
有如下特點的我都認為是小學生:
1,主做單一山頭的生態或者古樹茶,或著都做;
2,做單一山頭的熟茶;
3,就算有拼配,沒有穩定配方,就是簡單勻堆,茶口感下一批次都不能保證延續;
4,經常換茶的包裝,不好賣換個包裝重新找概念賣;
5,每年推出數十款甚至幾十上百款茶,好賣的斷貨,不好賣的丟倉庫;第二年又重復,延續的只是名稱,品質口感不能穩定下來;
6,經常號稱發現了人跡罕見的古茶園,發出一堆圖片,到處分享樣品到處斗茶,為了保密,恕不帶同行茶友去;
7,最古、最純是畢生的追求,最貴的茶,也是最好賣的;
......
以做山頭茶的來舉例。只做古樹純料,每個山頭守著鮮葉辛苦費老勁做了幾十、百把公斤茶,沒量不說,遇到競爭就加價買鮮葉,年年都抱怨鮮葉貴年年買,比的就是人傻錢多,卻號稱是堅守,為品質不惜代價,只為心中的那款好茶。富了茶農,高了茶價,縮了消費者口袋,自己也賺了點錢,看起來大家都歡喜。坊間流傳著各種幾千塊的茶盲品對泡不如幾百的茶,這些做茶人都視而不見,反正有人買單,我保證是純料就行了。
某山頭價格越來越高,跟著的消費者都喝不動了,就只做一點,分享給茶友,再找新的山頭來替代,新山頭又進入了做茶人的循環。貴起來的山頭,名氣越來越大,來追的消費者也越多,按非常低的概率但總人數多,不在乎價格的消費者人數也不少,總是有人買也就每年都能賣光,普洱名山頭的傳說每年都在刷新,每年都有新的山頭新的故事出現,就形成了普洱茶的獨特山頭文化。
對價格敏感的茶友也不甘寂寞,追那些暫時還不貴的但充滿傳說的山頭,做茶人奔波在各個山頭,勐海的各大酒店一到春茶季節都不夠住,一房難求。做茶人之間比的是誰的故事講得好,誰的擁躉就多,這些做茶人開的車就越好住的酒店就越高檔。最古最純成了這些做茶人動輒必談的話題,也成了這些做茶人的追求方向。
第二級:中學生
中學生做茶人脫離人傻錢多的競爭,也會做古樹純料,但更多是基于品牌思路的產品規劃,主要有如下特點:
1,有計劃有步驟推出產品;
2,放眼全云南,都是我可選的原料區域;
3,只選對的,不選貴的原料;
4,做貴的古樹純料產品,多是為了戰略需要,維系產品線的高度、曝光度;
5,暢銷茶多是拼配的,就算某款茶冠以山頭名,也是整個山頭的拼配,這些暢銷主推茶大多每年都會出,口感品質都能保持穩定;
6,倉庫堆的最多的不是成品,而是原料;
7,入庫的原料部分陳放,不是都去做成品;
8,老的原料就算有人出高價也不賣,分批次有計劃拼配到茶品中去;
......
很多大廠不是因為錢多就是大廠,是因為有計劃有體系、產品穩定消費者認可,才成為大廠,多數做茶人終生也升級不到中學生。
第三級:大學生
第三級,也是最高級,是我的追求目標。不是說第三級就比第二級就牛多少,是因為第二級適合投入多、規模大的人玩,我們這些草根做茶人是沒有多少機會混跡第二級的。
第三級的主要特點:
1,有自己的認知體系,喝得懂茶;
2,不了解的茶區、領域,愿意投入時間和少量費用去了解,經常樣品做一大堆,都不會正式進行采購;
3,買自己認可的茶;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4,經常出入各大非云南茶區,參加各種不是普洱的茶會,甚至會推出少量的非云南茶產品;
5,眼光絕不僅限云南,關注全國的原料,產品也會拼其他茶區原料;
6,不嚴格區分紅茶、綠茶、烏龍、黃茶、白茶和黑茶,做紅茶加烏龍的工藝,做普洱加龍井的工藝,心中無羈絆,認為適合的工藝、原料,都可以拿來用;
7,好喝健康的茶是唯一追求目標,其余都不管;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