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往往因茶而群,卻也往往因茶而孤。群居是借由茶的聚眾能力在人世間作大修行,孤處則可以檢藏內在,梳理生命。也可以說,孤獨是進入茶事精神的眼。而要修好茶事精神,必須要修好三只眼。
茶湯之眼——苦味
苦,應該是很多人對茶湯最深刻的印象。榮西和尚在《吃茶養生記》中,將苦味列做五味之中的至味。而茶是苦味之上首,心臟好苦味,心又是五臟之首,故茶是萬物之首。所謂苦水不去香不來,苦味是香氣的骨架,一如梁柱之于房舍,抽離了苦味,游離在空氣中的香氣將顯得抽象而恍惚。
老茶人每日濃啜數巡,幾年下來感官難掩疲憊,口感則愈喝愈濃郁。于是每每察覺自己口感遲緩時,我總是以一程旅行讓味蕾放空,非必要不輕易碰觸茶湯,經過一段時間放逐留白后的第一杯茶湯,很多純粹的味覺經驗,將一一重現。
茶席之眼——造境
茶席是茶人展現夢想的舞臺,借由茶器的使用,茶儀規的進行,完成近似宗教般的凈化過程。然而茶畢竟不同于宗教,茶人并非宗教家,茶席也非神壇,茶儀規更非禪苑清規,更多的是茶人以茶作為俯仰天地間的依歸。
茶席的布置,并非得依循固定的方位,更重要的是如何隨心隨境轉換茶席的擺置,這當然攸關茶人的功力。就如同諸多設計師在茶席上最大的課題,是要學習摒棄設計走進生活。非得常日與茶獨處才能活出自己獨立的茶場域,少了主人在現實空間中生活的軌跡,再成功的造景都無法進一步衍生出情境。
茶人之眼——初相
茶人的眼睛,應是獨立于名物之外用心直觀去感受。如同品飲一杯茶湯,無需追查產地、年份、作者,好茶自己會說話。開啟茶人之眼,就得學習品味初相。初探茶事者,總是小心翼翼在名物中尋找品味;新手泡茶也總放不下秤量計時器,唯恐怠慢茶湯;恐懼失敗成了開啟茶人之眼的最大阻力。
熟事茶湯者行茶運壺間難掩流利,不經意間流暢漸漸成了匠氣的表現。適度地在行茶時展現一定的澀度,像蓄墨飽滿的毫筆在紙上運行數時,最后以一抹減速的拖墨留在字間,形成比起筆更有精神的力量。茶人常常得借由澀度提醒自己,莫忘了當初推開茶事之門的那一份初心。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