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有個術語,謂之“盲品”。一群人在未知茶的制作者、品牌、山頭、年份等相關信息前提下,僅憑個人主觀感受品飲,可以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由于盲品可以最大限度擯棄附加在茶品上的冗余信息,在斗茶及評鑒活動中運用廣泛。
盲品的本質是對茶之真性的把握。放下了對名人、大師、天價、年份的崇拜,回歸到茶本身,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盲品的結果主要取決于參與者的品飲水平,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當代哲學家李澤厚認為,“一個自然物美不美,對一個自然物能不能產生美感,能不能欣賞它,首先被決定于自然物在社會時代中的廣泛客觀社會性質。”同樣地,某個山頭的茶好與不好,只需參看其“群眾基礎”就一目了然。熱點山頭的“熱”決非偶然,包裝紙可以騙人,品飲者的味蕾卻是誠實的。
盲品之可貴,在于回歸初心。對茶的來源可以“盲”,心卻不可“盲”!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