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為大家分享了一些網友與茶之間的動人故事。愛上飲茶,再也忘不了那個味道。也許一切就是這么奇妙。今天劉為民老師就為我們分享了他與紅茶的愛恨糾纏。或許有一種味道就叫上癮吧!
“純屬個人癖好,或者說怪癖吧(套用下也不知誰說的那句話:這年頭誰要是沒有個小怪癖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打小就難以抵擋中藥店里那股特殊的藥香味,以至于有個小病小恙的也盡量“去找中醫的麻煩”。醫生們說的更多的我早已忘了,但我記住了一條:我是內熱體質——而這一點在我還是個無知少年時便已銘刻于心……
當若干年后的我又再次難以抵擋茶香的誘惑時,卻總是對那看似美麗且散發出紅酒般色澤的紅茶敬而遠之,首先,自然是因我打小就自帶的“內熱體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某次適逢其會的試茶經歷,此時早已淡忘當時都試過些什么品類的紅茶,但我記住了兩件事,一是在茶過三巡(或許真實的狀況恐怕還未到三巡)之后,我的嘴巴邀約著喉嚨向我提起了聯合抗議——嘴里的燎泡和嗓子的灼燒感在提醒我:再不住口的話這兩個部門恐怕會有集體罷工的可能了。
另一件讓我記住的事情是在參觀紅茶制作工藝時引申出來的: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當下,憑借機器加溫之利,便能大大縮短傳統發酵法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俗稱的“機器發酵”。
2017的春天在我看來并不有別于那已經過去的無數個春天,在這個同樣忙碌的季節,當茶桌后那個一臉興奮的美女每天把同樣散發著誘人色澤的各種各樣的紅茶放在我面前的時候,下意識早早的跳出來提醒我那陰影般的燎泡和灼燒感,可是另一種充斥于耳鼓的誘惑,“老樹、古樹、生態……各種品名怕是十根手指都還數不過來,直到最極致的千年野生單株”讓我這個標準的茶蟲懷著期待揣著忐忑,鼓足勇氣再次去嘗試那一杯杯香氣饞得出口水的各種紅茶,想必每一個茶蟲面對這些詞匯的時候也會有和我相似的感受吧,心下卻是暗自打鼓,不知何時那熟悉卻令人生怯的灼燒感又會不期而至……奇怪的事情……幾十種紅茶入口下肚,忐忑中那讓我擔憂的灼燒感居然始終沒有出現,莫不是紅茶也像這多變的早春時節一樣說變就變?
或許是我臉上的疑惑太過明顯,茶臺那端那個滿臉興奮的美女老板帶著一副“放公雞”的壞笑告訴我,這滿桌的“紅茶宴”都是遵循最傳統工藝制作出來的,也就是傳說中的“自然發酵法”。聽到此處,心下恍然,茶中世界,氣象萬千,山間到杯中的距離有多遠,也只有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才會知道……”
(責任編輯:八分齋)